2008年12月1日 星期一

"危機最前線"心得感想

請同學發布心得於此
謝謝您^^

16 則留言:

song la 提到...

961919 黃媛鈺 961938 馬映帆



危機最前線是一部關於新聞人員的專業素養做探討,一個平凡的博物館警衛-山姆與打入冷宮的記者-麥克斯,這兩個角色互動成了故事的主軸。面臨被辭職的山姆,原本只想與館長理論,而非鬧的沸沸揚揚,但因麥克斯看到了這整個劫持過程,靈機一動的想報導這新聞來藉此翻身。沒想到接下來發生的種種,卻扭曲了整段事件的事實,外頭的傳聞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脫離原本的新聞真實。
  大眾媒體本來就有公正、客觀的責任,角色應該是觀眾的守門員,報導最確實的新聞。但隨著時代的成長,媒體多了商業利益與收視率的考量,選擇新聞內容不再以客觀為出發點,而是如何報導才能迎合大眾的口味,這樣的思考方向,讓新聞多了腥煽色的內容。又因為搶獨家新聞,記者與記者間也有濃厚的衝突意味,每個人都為了生存而不擇手段。就這樣,許多新聞就經過這樣的渲染,而失去了原有的真實。
就向大眾傳播理論裡頭所說的"議題設定",大眾媒體傳播新聞內容時,可能會因為版面的配置、播出時間的次數與長短與標題大小…等,影響視聽觀眾對新聞的既定印象,連續接收好幾天一樣的新聞,會讓社會大眾覺得,這件新聞事件是目前最重要的,也會一昧的相信傳播媒體給予的訊息。議題建構議題建構的過程:
1. 將事件的精華故事部分呈現出來,吸引受眾注意。
2. 將媒介集中火力報導某一議題時,仍須注意外在氛圍的配合情形。
3. 將事件與次象徵符號聯結,使發生利益集結,議題更具爭議性。
4. 壓力團體必須巧妙操縱媒介。
從以上四點可以發現,片中的麥克斯的確巧妙的運用了這些方法,使他的腦袋不斷地操控新聞人員,當然剛好其他傳播媒體的配合,讓這議題能夠順利持續進行。
  劇中佔有一定重要的配角-女實習記者,他的改變成了電影中重要的轉折點。原本只是跟者麥克斯實習的小小職位,穿著相當樸素、簡單,一開始還因為救警衛沒帶到攝影機,被麥卡斯教訓了一頓。她一次次的從旁邊學到了炒作新聞內容、拉攏觀眾口味。受到了環境的影響,她開始懂了如何在這職場中生存,開始為了新聞而不擇手段。從片尾就可以看的出來,她的妝扮變的鮮豔,臉上也擦起了濃妝,明顯看出一開始身分地位的差別。在訪問麥卡斯的同時,還不準麥卡斯拭去臉上的血。不禁懷疑,到底是正確的新聞內容重要,還是具有刺激性、勁爆點的重要?
  從這段片中就可以發現媒體客觀涉入的重要,現在的社會中,有多少新聞事件是透過影像處理與誇張報導而成?!我們看見的畫面,是否真的是第一時間所捕捉到的?!傳播媒體因為競爭的激烈、收視率的取得,而原本能夠信任的專業度已滑落不已。台灣的新聞頻道是全球最高的國家,但是否夠真實與客觀,實在還有得探討!
  大眾傳播讓山姆受到輿論的壓力,這樣社會大眾的關注壓的他喘不過氣,原本只是單純、無辜的失業男子,卻因為這樣複雜的炒作下,走投無路之下選擇了自殺。他的角色也告訴了我們,在這種求快、求獨家的社會當中,記者及新聞媒體應秉持自身的新聞素養,不要濫用了提供人民資訊的能力與權力;而閱聽大眾的角色更是重要了,應該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判斷新聞內容的真假,而非一昧相信所看到的、聽到的。
  對於現在的社會現象,扮演這兩者角色的人都應該認真地思考,什麼樣的新聞環境是真正想要的,別讓這樣的惡性循環持續下去。否則片尾的感嘆「We kill him!」的媒體殺人事件無法中止。

961907 提到...

961907 吳曜宇 961922 游高翔
「是我們殺了他的!」在人運用媒體、被媒體所運用的對應下,事實倒底是什麼?本部片在記者製造新聞的心態與方法上,做了相當諷刺性的描述。

麥克斯是電台的知名記者,他的表現傑出,第一手、獨家搶頭條無所不能,總是滿足觀眾知的慾望。但在一次飛機失事的意外中,麥克為求敬業,過於披露現場實況,令觀眾大為反感,因此他的前途在此次報導後被打入冷宮。他被派往加州的小鎮,採訪地方新聞。企圖心強的麥克斯怎甘於此,他努力的用盡管道,想回到紐約的工作崗位。

山姆是小鎮土生土長的小老百姓,他在當地博物館擔任保全人員,妻小全仰賴他一人,生活平凡簡單。直到一天博物館臨時裁員,山姆頓失工作,生活一下子亂了起來。山姆回家不敢告訴妻子失業的事實,找老闆又投訴無門。他極度不安,一時間無法接受這個事實。

就在麥克斯前往博物館採訪時,山姆同時持槍前往博物館準備與館長談判。就在麥克斯採訪完上洗手間時,山姆闖進了博物館,麥克斯目睹了劫持過程,這時博物館內除了麥克斯、山姆、館長外,還有一堆來館參觀的小學生。此時麥克斯靈機一動,決定馬上報播這則新聞,因為他知道這將是他翻身的好機會。麥克斯透過電話聯絡助理,以轉播車現場報導這則持槍劫持案。幾小時內,這則新聞馬上引起全國注意,各媒體紛紛趕到博物館外爭相報導。

但他萬萬沒想到,事情竟是如此出乎他的意料之外。麥克斯只是克盡職守,將他所知的告知全國眾,單純的希望藉此良機重回工作崗位;而山姆只是一心想討回公道,並不想傷害任何人。可是媒體的報導和記者先入為主的觀念,卻徹底扭曲了事實,特別是媒體在「有力人士」主觀的操控下,事實與報導似乎漸行漸遠。他倆意識到,他們要的完滿結局似乎離他們越來越遠了。

看完這電影能想到當年白曉燕命案後,廣遭大眾撻伐的媒體何嘗不是用這種方式來製造新聞的呢?當初媒體在白冰冰報案後,搶先報導導致案情曝光,以至於最後整件事情以悲劇收場。「中華日報昨天發表聲明指出,白曉燕於四月十四日遭歹徒綁架,十五日凌晨該報記者獲悉後撰發此新聞,在深夜截稿前的匆忙作業時段,未及深思熟慮而予以刊登。」

Mad City就和現實一樣,經過媒體刻意炒作、大肆渲染後,原本單純的事件也不單純了,甚至情況會壞至無以復加。因此在本片諷刺性地描述媒體追逐收視率的行為之下,報導新聞的倫理,與新聞的本質似乎也變成了現今媒體業者需要關注的對象。

Unknown 提到...

961903 961908 961914 961917
張欣傑 黃文寧 梁博威 陳秀筠

在"危機最前線"中,造成最後的悲劇的原因就是新聞失去了他的專業性,為了炒作自家新聞的收視率,不惜將事實扭曲,
這樣的行為不只誤導了視聽人對事件的真實性,社會壓力更讓當事者無法承受進而自殺;新聞,稱之為人民的第四權
應當秉持報導事件的專業性及公平性,像現在的台灣新聞,只有藍綠,沒有黑白,台灣人民如何能夠看清楚並了解事情的原委性?
我們所看到的新聞,可以簡略分成"新聞"和"評論"兩種,如果是新聞,在理想上,是要絕對真實,絕對客觀,裡頭不能有自己的想法;
但如果是爭議性的新聞,通常會接著有評論,就像報紙的「社論」、「新聞幕後」,或《聯合報》的「黑白集」、《自由時報》的「自由談」
等等都是,評論是可以加入記者(或主筆)的個人想法的,這就是在補新聞不能有自己想法之不足。
 因為記者是最貼近新聞現場的人,同時要將新聞事件傳播給民眾,新聞現場是複雜的,而且受訪者未必是誠實的,所以才需要記者,
以自己所觀察到的現象,寫出評論給民眾了解。
 當然,上述皆是理想化的情況下,其實記者也是人,新聞也只是個工作,說每個記者都有"公正不倚"的情操,絕對不可能,所以現今台灣社會的媒體,
才會如此多元化,讓民眾已經可以掌握操縱權,除了可以以自己的認知,來選擇新聞優劣,更可以以"選台",來拒絕自己所不認同的電視媒體。
媒體經常被認為是透明純粹的傳播工具,連客觀中立都被看成新聞學的塃不倒根基。但媒體是否講到底都是一盤生意?是否真的不會被扯進複雜的社會裡?
媒體的自律及閱聽者的自醒是最重要的,享受新聞的自由,但千萬不要讓新聞左右了自己的意識
;這齣戲中,女記者的心境改變,表現出一位剛到新聞界求功心切小記者的心態,更可表現出新聞界的現實一面,為了收視率,為了經濟利益,
為了自我的未來,這樣的背景造就新聞為了新聞,自己製造新聞,扭曲事實的新聞,已變相的新聞成為現在台灣新聞的醜樣。
其實現今電視台,能生存的一定是商業電視台,也就是幕後大老闆,未必做過新聞,未必是記者出身,對於電視台的要求,只有"賺錢",
在商業化的情況下,再加上政治上對立陣營的角力,身為小老百姓,無法隨意發聲的我們,只有用"拒絕"才能抵制!

Kelly Chen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匿名 提到...

961911周怡君 961928劉瀞璞

看完本部片,回頭寫心得,情緒似乎還停留在麥克斯大喊「是我們殺了他。」的回聲中,惆悵而惋惜。慶幸的是,這只是一部電影,一個虛擬的故事,一些扮演的角色;同時感到憂心的是,社會是現實的,發生過的事是真實的,在身邊的人也是活生生的。然而這部電影卻是如此的真實,正不斷上演在我們的社會中。

由達斯汀霍夫曼所飾演的麥克斯原先是電視台的知名記者,因為擁有獨家搶新聞的能力得罪了知名主持人,之後被調離紐約至偏僻地區,在一個機緣下製作一則有關博物館財政困難的新聞,意外身陷博物館人質挾持事件中。雖然麥克斯並沒有就此棄之不顧,但身為急於想翻身的原因,卻促使他操弄新聞的客觀性,利用不同斷章取義的剪輯片段,營造出管理員山姆在大家面前只是一位可憐失業的糊塗爸爸,希望博得大眾同情,所以場景出現商人藉此機會,大賺印有山姆肖像衣服一筆,竟然還有支持山姆的民眾聚集在博物館外。

身為記者的麥克斯為了搶獨家,在山姆不小心傷了警衛的情況下,要他的助手先通知自己的電視臺來採訪,之後才通知警方並叫來救護車,也許對時常聽聞類似事件不足為奇,一嗅到「獨家」氣味,卻忘了自己也是人類,現在遇到受傷的對象是在他真實的生活當中,而不只是他的新聞而已,然而他並沒有察覺到這點,反而還責怪助手在救人時沒有扛著攝影機拍下整個過程。還有一幕是影片結束前,山姆引爆炸彈身亡後,傷痕累累的麥克斯終於領悟了他還真實的活著,別人也是,讓他教導的助手早已經成了一位冷血記者,語帶微笑地叫他不要把額頭上的血擦掉,原因竟然是「效果很不錯」。這對一般人而言是無法想像的,但是我相信在新聞界待久,如果沒有時常省思,早晚還是會掉入這個迷思當中。

在他打開了山姆的知名度後,麥克斯瞬間好像成了他的代言經紀人,他的對手為了和他一較高下,利用觀眾善變的特性,大量而負面的報導山姆,過沒多久民眾失去耐性,與論開啟省思,讓他瞬間又成了人人厭惡的罪犯。從一開始山姆在麥克斯錯誤的引導下,就已經曲解單純的真理:不管是為了甚麼理由而犯下重大罪行,只要使用了暴力或是不合法規的事,就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片中我們並沒有看到記者們在報導時,秉持公正、客觀及最重要的職業道德,而現實社會中,媒體的經營目標是為了營利,所以教育記者或媒體工作者們,當務之急是收視率,一件相同的事件被不同媒體報導可能因為立場的不同,而扭曲部分事實。也許大家都以為自己在電視機前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卻不知在這眼見不能為憑的媒體環境下,早已受到有力人士暗自操弄。對這件報導而言,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及角度,每個人都接受的部分的事實,但也占有部分不實。真實沒有人最清楚,大家都擁有真實拼圖的一塊。而過度渲染的嚴重性,最可憐的莫過於因此被牽連的所有人民,及刑警,還有悲劇下的犧牲者山姆。

山姆不過是個市井小民,因為媒體讓我了解新聞背後操弄了立場設定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可以成名,可以毀滅。

鄭伃君 提到...

『危機最前線』電影心得報告
961926 魏梓頤 961934 洪健淇 961936鄭伃君 961940賴靜怡

  身為一個記者,究竟是要給大眾最真實的那一面?還是為了搶收視率而捏造不實新聞來欺騙觀眾呢?
  影片中,麥斯的女助理不管是否能得到獨家新聞,丟下攝影機就跑去救人,但麥斯卻因此嚴厲的責備她,因為她放棄了一個報導獨家的好機會。後來當麥斯鮮血直流的時候,女助理告訴麥斯千萬別抹掉血跡,這樣新聞才會有真實感,多麼諷刺的對話。另外當麥斯在廁所告訴觀眾館內所發生的事情時,故意誇張他所目睹的一切真相,大肆報導新聞,使民眾產生恐慌與對山姆的譴責,因為民眾只相信自己所看到、聽到的新聞畫面。片末麥斯高喊:「是我們殺了他,是我們殺了他啊!」說明了單單一個媒體就足以殺死人,媒體的力量是多麼的可怕。

  當我們撻伐現今的新聞媒體道德素養低落的時候,是否想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產生?如果不是觀眾總是比較喜愛誇大不實的報導,記者也不會有如此大的收視壓力,為了這些收視率,寧可報導一些不實的新聞來滿足大眾。  在幾年前曾經造成全台轟動、人心惶惶的「腳尾飯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臺北市議員王育誠利用錄影帶拍攝殯儀業者把腳尾飯用作自助餐菜餚與製作成豆腐乳的片段, TVBS-N新聞台播出後引起台灣社會的普遍關注,但疑點也逐漸浮現,經媒體追查,該卷錄影帶已被證實是王育誠議員的議會助理們聯同一些人共同參與製作的,被輿論說成是:「一場自編、自導、自演的造假揭弊案」。 

  身為媒體人就該有自身警覺及職業道德。新聞媒體的工作,重要的是把事實傳遞給閱聽大眾,因為社會大眾無法得知所有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想要了解社會發生的事物,只能仰賴大眾媒體的幫助,若媒體總是報導不真實的內容,那麼以後還有什麼公信力可言。撇開媒體不談,道德的淪喪才是最主要的因素。現今許多國家開始推行「媒體素養」的養成,旨在培養大眾的判斷力,對於媒體要懂得辨別是非,不要當個「箭靶」,讓媒體把這「箭」射過來,然後照單全收。提昇了人民的道德觀念,就會懂得如何選擇新聞觀看,怎樣的新聞才是好新聞,那些八卦新聞也將不復存在。

Unknown 提到...

對新聞媒體而言,最重要是收視率?還是揭發事實與真相?當道德與利益衝突時,又該如何抉擇?

每個從事新聞工作的人應該都抱有雄志,無論是為正義,或為收視率,種種原因使「新聞」在現在來說,已經不單單只是「新聞」了。事實經由媒體揭發,也經由媒體塑造。然而新聞媒體是社會的公器,肩負社會責任,目的在於監督政府、提供民眾「知」的權利,並進一步關懷弱勢、實現社會正義。而記者的職責就是要實現媒體的這些社會責任。因此記者在報導一個事件的時候,應當要避免遭受有心人士的誤導,做出還原事情真相的全方位報導。

電影「危機最前線」的英文片名其實是「Mad City」- 瘋狂城市。就如同它的英文片名,電影裡生活在那個城市的每個人都像發了狂一樣,對於事實的真相,已不在乎其真實性,只在乎其可看性,或是相關帶來的利益。而記者們手中的攝影機,它的殺傷力並不見得比槍小。殺手靠槍殺人,有人靠筆就可殺人。「是我們殺了他」,一顆震撼彈,深深的打在大家的心中。

台灣過去跟現在一樣犯下了捏造新聞的錯誤,如TVBS恐嚇影帶案、腳尾飯和瀝青鴨等都是不曾間斷過誇大不實的新聞,近來小則未經證實發佈重大賽事結果,為的只是搶先一步;大則不斷炒作熱門新聞,卻忽略了有更需要第四權關心的真相。

扭曲事實的不實報導,再次顯示新聞媒體並未確實遵循新聞專業倫理處理報導內容之問題。製造出假新聞的原因之多,為了賺錢、為了人情、為了政治、為了國家、為了理想的那一面,往往媒體必須製作出假的新聞,去掩蓋一些不堪的漏洞。但即使假新聞的頻率日漸增高,媒體操弄的手法日益增強,我們仍然不能不看新聞,這樣的循環已經成為一種常態,然而深愛這片土地的人未必能理性面對這些狀況,究竟拿捏的尺度該如何適可而止,是不是非要出現一些重大的犧牲才叫做值得?新聞是一時的,媒體若沒有站在公正的角度播報新聞,那麼帶給社會的傷害卻是永恆。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希金斯曾說:「我們完全承認及尊重新聞與言論自由,但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也必須顧及新聞責任。」

新聞的道德倫理,雖然一再地被學校教導,一再地在新聞界強調;但當面對充滿新聞性的報導與身為人本身的倫理道德時,前途與人性的考驗,又會有怎樣的抉擇?站在第三人角度觀看此事件的原委,或許我們會理所當然的地給予答案:人性!

Kelly Chen 提到...

961942莊佳倫 961939陳冠茵 961930曾奕融 961906陳惠珊
大眾傳播媒體的解禁,本為立意良善,希冀藉由此舉可以大開言論自由之風潮。但伴隨媒體民營化之後,資本家的進駐,造成媒體生態的否變,一切皆以市場導向為依歸,促使現今的各種媒體亂象層出不窮。而嗜血的媒體的猙獰樣貌,在這部片中顯露無遺,本片正恰好寫照出這個真實世界的媒體現況。

麥克斯,一位知名資深記者,以熟稔的媒體炒作手法,將一個挾持人質的歹徒-山姆刻意塑造成大眾所認同的形象。成功的包裝,使得山姆獲得大眾的肯定與同情,也爲電視台創下高收視率,賺進大把的鈔票,但其一面倒的傾向報導山姆正面的事蹟,而忽略了平衡報導的重要性,使得報導偏頗不已。

媒體作為社會良知的一面鏡子,本來就有義務反映社會真實,讓閱聽大眾得知社會上所發生的事情真相。但伴隨者媒體市場的迅速擴充、飽和,每家媒體為了三餐溫飽,無不極其使出各種花招來吸引閱聽人的目光,一方面為了獲取高收視率而刻意炒作新聞議題,在新聞內容方面,大量匯集羶色腥的元素,導致現今的新聞綜藝化;另一方面為了獲取資金的挹注,某些政黨色彩鮮豔的電視台,會刻意偏頗報導新聞事件,或是爲某些政治人物粉飾,塑造成神聖的形象。

而早先新聞自由解禁的用意,本來就是要將「知的權利」還諸於閱聽人,但由於媒體營運資金耗費龐大,而有能力接手的,絕大部分為有錢有權的商人。然而以資本主義的商業邏輯來看,賺錢才是最終目的,而符合新聞道德產製新聞,則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或許市場導向是促使新聞綜藝化最重要的因素,但種下這個惡果的人,其實就是在電視機前,收看這樣的新聞節目的閱聽人們。新聞媒體的思維邏輯其實是很簡單的,只要高收視率,有利潤可圖,他們就願意繼續產製下去,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閱聽人和媒體其實是共犯結構,缺一不可。

而片中媒體同行的競爭激烈,也寫照出台灣目前飽和的媒體市場現況,為了爭奪收視率而不惜使出各種手段,在法官尚未判定山姆罪名之前,就先予以冠上罪名,造成不公正的媒體審判。甚至是擅自披露山姆的身分背景,以及讓他的家人曝光在螢光幕前,使山姆在精神上備受壓力,如此枉顧人權道義的作為,在在地顯露出媒體嗜血的醜陋樣貌。然而在片尾即將結束之際,由於媒體的大肆渲染炒作,山姆無法負荷大眾傳播媒體所賦予的龐大壓力,遂而自殺了結了自己的生命,而這也正是典型的媒體殺人的案例。

這也使我想起幾年前鬧得沸沸揚揚的「南迴搞軌案」,或許大家早已經遺忘了這個社會新聞,但這正是典型的媒體殺人事件。還猶記得當時,在法官未做下任何判定之前,媒體為了搶奪收視率和獨家報導,不僅騷擾李雙全的家人,且更直接擅自斷下定論,判定李雙全有謀殺的企圖,這不僅造成當事人精神上的困擾,且也間接干擾了大法官的判決決定。媒體的大篇幅報導曝光,所引起的社會輿論,變成了一股強大的輿論力量,壓得李雙全喘不過氣,使他在走投無路的困境之下,只得藉由一死來尋求解脫。

然而當他這樣黯然的死去之後,媒體也鬆手作罷,事件也隨之落幕,而大眾的激情也隨之退去,但是有多少人會實際地去探究他是真有意圖謀殺他人?還是他只是媒體炒作賣弄下被壯烈犧牲掉的人呢?

我想我們的社會病了,過度的新聞自由,再加上閱聽大眾的縱容,讓媒體有了藉口可以恣意妄為。媒體與閱聽人為共生結構,但彼此卻不斷地互相謾罵,指責是對方的錯才造成了今日的悲劇,卻不深入探討,細究其癥結處。或許唯有閱聽人和新聞媒體清醒,好好檢討自己的過失,才能避免「媒體殺人」這樣的悲劇繼續發生下去。

李婕 提到...

961916黃其偉 961923李婕 961929鄧去非
電影《危機最前線》敘述媒體人、媒體業者、無辜與無奈小市民之間的糾葛,最後演出媒體殺人的情節,所有的媒體在這一場人質挾持案中,為己方的立場與利益,做最大的努力,而非以拯救生命解決問題作為努力的目標,電影的最後的那名受傷記者不斷的喊著:『是我們殺了他』凸顯媒體的恐怖,還不忘記加入一筆,新秀女記者很快就染上記者圈中嗜羶猩的習性;在這裡凸顯了人類受污染情況最嚴重的不是環境而是人心。

新聞工作者一向被稱為「無冕皇帝」,香港情況尤其如此,香港過往可說沒有一間新聞機構訂定完備的新聞專業操守守則,只有少數機構把相關的法律規定列明於員工守則或手冊內,例如與防止貪污有關的不可收受利益規定、廣播事務管理守則的公平規定等;至於香港記者協會(記協)訂定的專業操守守則,亦只能約制會員,而《蘋果日報》則把記協訂定的守則列為附件,供員工參考 。

在收視率掛帥的情況下,新聞報導為了挑逗觀眾感官,已無所不用其極,為搶收視率出現種種荒謬的現象。

名人八卦、明星緋聞、國會相罵、街頭打架、色情酒店,偷拍直擊的手法不斷,這些被許多專家學者認為毫無價值得的新聞,卻是電視收視率調查的前幾名。每次台灣只要出現名人八卦的新聞,就可以看到許多新聞媒體出動大量的記者、 SNG 車連線轉播,一天 24 小時不停追蹤,隨時帶給觀眾新的案情進展。
新聞緊迫盯人的速食報導,加上調色渲染,都成為主要新聞時段的連續劇碼,難怪連紐約時報都以特異現象專文報導之,可以看到這樣的文化在國外早已風行,只是這不禁讓人思考,這就是我們以後要看的新聞嗎?
現在在台灣各路新聞媒體八卦狗仔全盤出動,紛紛打著「獨家」之名,行無聊之實,使得每天的新聞越來越像連續劇,一演多年不下檔。像這樣「歹戲拖棚」的情節,是否已經挑戰了觀眾的收視權益和極限呢?犯罪新聞、色情、醜聞和社會獵奇之類題材,是否已經成為新聞報導的主流?當觀眾一邊罵卻還是一邊看電視新聞時,可曾想過何時電視上這樣荒謬的畫面可以消失?這樣的新聞專業究竟在哪裡?又浪費了多少的社會資源呢?
由香港記者協會、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香港新聞工作者聯會及香港攝影記者協會聯合制訂的《新聞從業員專業操守守則》2000年2月27日發放
這個守則共有10項,要求新聞從業員應以求真、公平、客觀、不偏不倚和全面的態度處理新聞材料,確保報道正確無誤,沒有斷章取義或曲解新聞材料的原意,不致誤導大眾。若報道失實、誤導或歪曲原意,應盡快更正。
守則還規定,處理新聞時應避免淫褻、不雅或煽情,尊重個人名譽和隱私,應致力避免利益沖突,保護消息來源等,這才是新聞相關業者所應該有的操守和專業。

謝皮 提到...

961927吳宛恬 961932謝萍 961935紀懿珉



「危機最前線」這部充滿對媒體諷刺的電影,甚至在人運用媒體與被媒體所運用的對應下,事實到底是什麼?值得深思,特別是記者在「製造新聞」這件事,這部片做了一個貼切且深刻的描述。

 麥克斯是位被打入冷宮的知名記者。山姆是博物館的保全,全家仰賴他一人,生活平凡簡單。直到一天博物館臨時裁員,使得他生活大亂,投訴無門 ,決定持槍前往博物館與館長談判。正好麥克目睹一切劫持過程,靈機一動決定馬上播報這則新聞,心想自己也許會因此翻身,但萬萬沒想到,館內的事實徹底被扭曲,媒體陸續抵達,館外聚集的人越來越多,而觀眾只相信他們看到的畫面。山姆的形象在麥克斯的塑造下,從綁架犯變成藍領階級的代言人,館外瞬間聚集許多支持山姆的群眾,可見群眾的思想是多麼容易受到媒體影響。
 我們都知道新聞事件應該要公正又客觀的,然而真正做到的工作者卻是寥寥無幾。現今的媒體,為了收視率或是一些商業利益,總是希望自己的新聞是最即時最快速的,內容越辛辣越勁爆,越是能得到大眾的共鳴。為了要搶新聞,記者們不擇手段的花招百出,劇中的媒體工作者,幾乎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在爭取新聞。電視台之間為了收視率的競爭,開始不斷的渲染、扭曲事實,利用民調或是一些帶有個人偏見新聞的報導,誘導觀眾偏離事實的真相。媒體人不再監守自己守門人的職位,壞了所謂第四權所該有的行為。讓市場價值已凌駕於新聞專業與新聞價值之上,忽略掉對社會所必須背負的責任。

 片中的實習女記者也是很重要的角色。她跟著麥克斯學習採訪,學到如何炒作新聞,學到抬高收視率的手法,學到如何拉攏觀眾。片頭她被麥克斯責備,因為跑去救警衛卻沒帶攝影機,因此錯失了全國的大獨家﹔片尾她畫上了濃妝,穿的很體面的她儼然已經是一位有地位的女記者。她採訪麥克斯時對他說,這是我們的好機會,還將麥克斯要抹掉血的手拿開,只為了讓畫面看起來更聳動。

現在媒體似乎覺得新聞的內容要越刺激越好,越煽色性越能拉攏觀眾的心,在不自覺當中,閱聽眾也漸漸的習慣了這樣的洗腦,喜歡上這樣的刺激,然而這些卻都不是閱聽人真正所需要知道的。我們不再客觀的看待一件事情,卻輕易的相信眼前平面的影像。最後麥斯悲憤喊著與媒體積極的逼問成為明顯的對比,也將故事帶回觀眾想法上,事實的真相到底在哪?道德觀與收視率這極端的兩點哪個重要,這都值得我們去深思探討。

Lec Hsu 提到...

961931 郭世皓 961933 陳品光 961941 徐銘鴻


這部電影是描述一名曾經大紅大紫的記者-麥斯因為搶新聞的時候過度報導,引起觀眾反感後被外放到地方電視台後發生的事,某天麥斯到博物館採訪時,山姆(前博物館警衛)持槍前往博物館準備與館長談判。就在麥斯採訪完上洗手間時,山姆闖進了博物館,麥斯目睹了劫持過程,這時博物館內除了麥斯、山姆、館長外,還有一堆來館參觀的小學生。倆人萬萬沒想到,事情的發展竟是如此不可預期。媒體陸續抵達,館外聚集的人越來越多,但知道真像的只有困在館內的他們。論對錯,一切已被大量報導,而觀眾只相信他們看到的畫面。與室外隔絕的麥克斯和山姆知道所有原委,但他們能做的只有靜靜等待…。
這部片子很類似目前台灣的媒體現象,媒體遵循著黃色新聞學的腳步,試圖以聳動的標題及採訪內容拉起收視率。跟著劇情的發展,越是覺得可悲,媒體的力量就像是雙面刃,可以救人卻也可以殺人,配合民眾的輿論能力,影響力不只是1加1等於2這麼簡單。
劇中一段親朋好友談山姆的影片,經過有心人士的剪接,原本要感動人心的片段,卻可以變成一段訴說他可怕的影片;把一個罪犯塑造出一個好的形象,卻又在短短一天不到全面翻盤,只看到電視畫面的民眾會怎麼想?他們只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畫面,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事情的真相是什麼呢?民眾只能隨著媒體所給的資訊全然的接受。
在故事中麥斯的助手,一開始只是個呆呆的實習小記者,最後卻穿著吸引著目光的大紅外衣,強悍的衝到麥斯面前要求獨家報導,頭尾呼應。麥斯竟培養出了一個可怕的記者。
看一些報導或是網路新聞,有人都會很斷定他看到的報導或畫面,但是有一些事情不是眼睛看到就是真的,說不定是有心人士將事情的真實性所隱藏,將所呈現的畫面及報導來影響我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與立場,要是你在看報導時,沒有仔細的去思考的話,立場被牽著鼻子走的情況,只會讓有心人士的操控越來越猖狂。然而這也是現代媒體最難去掌控的地方。媒體和輿論互相影響,媒體為了收視率等等原因去追尋輿論的支持,卻也以媒體本身的力量操弄輿論;然而輿論也看著媒體的走向,以擁有報導給人民知的權利的媒體是第三隻眼。
在電影的最後麥斯悲憤喊著”是我們殺了他”,與媒體積極的逼問成為明顯的對比,也將故事帶回觀眾想法上,”媒體是否是這樣操控著你的想法?”,”事實的真相到底在哪?”,”道德觀與收視率哪個重要?”究竟嗜血的是渴望新聞的普羅大眾,亦或者是媒體呢?這值得我們深思。

Unknown 提到...

962714謝旻芳

對於一件事情,每個人都自以為自己的觀點最正確,每個人都用自己的角度看待事情,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所謂的事實,只有不同的觀點。

在人運用媒體、被媒體所運用的對應下,事實倒底是什麼?

一個想要爭取回到工作崗位的失業人,碰上了一個製造媒體炒作並且急欲升遷的記者,演變成一個滿城風雨的社會案件。
麥克斯是電視台的知名記者,總是能搶到第一手的獨家新聞,但他因一次過度報導引起觀眾反感,最後被電視台打入冷宮。山姆在博物館中擔任警衛,因博物館刪減預算而遭到裁員,頓失工作的山姆因此陷入生活困境。
雖然麥克斯一開始是好意為了幫山姆澄清,利用媒體炒作新聞做了篇獨家即時專訪,企圖想要引起社會大眾的悲憫之心 ,讓民眾對於他的遭遇感到同情,好讓山姆順利回到工作崗位。但在人質挾持期間,博物館周圍來了各種撈錢的機構。而媒體報新聞的能力,除了每家電視台在案發現場搶新聞外,更有記者喬裝成醫護人員,混進醫院要採訪被山姆誤傷的保全同事。又因為媒體的操縱,明明跟山姆一點也不熟的陌生人,在面對鏡頭時為了錢也能說出違背良心的事。

記者運用大眾輿論的力量讓一個無罪之人失控變成一個被加諸於罪的惡人。片末麥克斯大喊:「是我們殺了他,是我們殺了他啊!」說明了單單一個媒體就足以殺死人,媒體的力量是多麼的可怕。媒體的報導跟記者先入為主的觀念徹底扭曲了事實,特別是在有力人士的影響之下,離真相更是越來越遠。

最後的控訴讓我不禁思考,到底為何會造成這樣的情形。在收視率掛帥的情況下,新聞報導為了吸引觀眾感官,已無所不用其極,為搶收視率可以假造新聞,誇大渲染事實,更多了許多煽色腥的內容,來迎合大眾的口味。

從過去的新聞來看腳尾飯、瀝青鴨、以及各大週刊的偷拍和八卦等例子。台灣國內的媒體,長久缺乏新聞專業訓練,越來越狗仔化,早為人所詬病。但是,縱使當狗仔,也要人贓具獲,最好也錄影帶或光碟,讓當事人心服口服,無法辯解。民主社會的媒體是詳實報導,不是竄改與挑撥,甚至作假。有一些所謂的統派媒體,願意喪失自己的專業倫理,把自己過去辛辛苦苦建立的報紙與報格,寧願透過作假的新聞來毀掉。因為這不是這些媒體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竄改新聞。民主社會的媒體不是不能批評總統與政治人物,但是最少尊重對手與批評的對象,並堅持自己專業的倫理。

小花 提到...

961909李依柔961913劉芝蓉961925周曉晨


【我們的理念】
我們確信言論自由是一項基本人權。
我們確信新聞自由是言論自由的具體呈現,獲基本法保障。
我們確信新聞從業員應竭力維護新聞自由,以公眾利益為依歸。
我們確信新聞從業員須遵循真實、客觀、公正的原則。
我們認為傳媒機構擁有者及新聞行政人員,更有責任鼓勵和要求員工信守這些理念。
《新聞專業手則》

大眾傳播─一個西元前便已發展的媒介,從最初的報紙,刊載宮中公告,到現今包含各種時事內容的廣播、電視、網路等,已經是有相當成熟度的產業,與我們的關係也越來越緊密。傳播領域的擴大,讓大眾知悉社會的及時脈動─新聞業便出現了。但隨著言論自由高漲,媒體訴求方向發生變化,新聞的公正逐漸受到質疑,新聞專業,在今日,便顯得越來越重要。

新聞專業倫理

電影「危機最前線」,所要強調的,便是新聞的專業度。影片最開始,便道出媒體人嚴守新聞中立矛盾。麥克斯是個懂得創造高收視率的知名記者,能吸引群眾目光,聳動的新聞內容是他認為好的採訪主題,因與上司理念衝突,便被指派與新進的助理一同採訪地方新聞─博物館。以他的新聞理念,立刻決定從博物館「營運困難、經濟困窘」,民眾感興趣的角度切入。在進入博物館後,不巧(但麥克斯認為是幸運的),遇上被裁員, 經濟遇到壓力的博物館警衛,為了要回工作,持槍威脅的狀況。躲在廁所與公司連線的麥克斯,還是被山姆發現,但他掀開窗簾,指著外面聚集的民眾,對他說:「這就是輿論」。新聞可以造成輿論,輿論可以幫助山姆建立值得同情的形象。
的確,山姆走投無路的情況因為麥克斯的報導導向,民眾發起支持山姆的行動,社會儼然掀起了「山姆風」。其後,上司收回麥克斯的報導權,改由另一位資深記者負責此系列報導。這名資深記者所想報導的,是山姆持槍威脅,應受譴責的舉動。於是,雖然訪問對象重複,甚至找了未經證實自稱山姆朋友的鄰居,擷取足以將閱聽人導向憤慨的方向。很快的,負面的輿論高漲。麥克斯一再向山姆強調,「他們(民眾)是善變的」,是容易被媒體引導的。最後,山姆無法承受輿論,選擇自殺。「是我們殺了他!是我們!」山姆,對著人群,對著鏡頭大喊,在影片的最後……。
電影真的太誇張了嗎?其實一點也不。因為媒體的強烈報導,致使當事者倍感壓力的情形並不少見。2004年交大校長任內、受頒交大榮譽博士、2008年1月,獲得香港「資本才俊」雜誌評選為「2007年傑出CEO大獎」的寶來集團總裁白文正,被周刊質疑,供養考試院長張俊彥,並影射其花錢買學位。 各報看到報導,便紛紛跟進,「張俊彥,爆賣學位受財團供養」、「長期接受寶來供養,張俊彥院長路生變」,這對有憂鬱傾象,且於同年五月,已引發背信風波的白文正來說,無疑造成不小的壓力。友人表示:他重視名譽甚於他的生命。2008年七月,白文正選擇在澎湖大海,永遠消失。
「踢爆」,似乎已經變成媒體「伸張正義」的名詞,但提出質疑後,證實事件的真實性,才是更需要去報導的。報憂不報喜,下筆辛辣,逐漸養大讀者的胃口,造成了社會價值觀的改變,引發了亂象。

新聞置入性行銷

除了報導實證缺失,媒體的置入性行銷同樣有失新聞專業。新聞媒體和政府、廠商配合;表面上是新聞播報形式,實質上是替某些特殊社群,如政府、政黨、與廠商進行廣告宣傳活動,稱為「置入性行銷」。這種行銷手法,和學界所孰悉的「廣告新聞化」的概念相似,但具體作法有很大差別。「置入性行銷」則更進一步由媒體配合廣告業務,不僅由記者規劃、採訪及報導廠商或政府的廣告、促銷及宣傳活動,更把報導內容以新聞的形式刊登或播出。 
台灣的新聞媒體與政府或廠商配合,以新聞置入性行銷的方式報導活動、宣傳政策,已不是新鮮事,而政治的介入宣傳,也是處處可見,尤其到了選舉期間,操作更為明顯,常發生政治人物利用新聞媒體置入性行銷,影響選民投票決定的狀況。
資訊的流通可以促進民主運作,社會大眾需要在公開,多元與平等機制中,進行意見討論。當新聞界被社會賦予監督政府的社會責任時,卻又陷入政府置入性行銷的手段中,如何達到社會新聞媒體的監督期盼?這種新聞與政令宣導混而為一的報導方式,對觀眾是ㄧ種欺騙行為,對於新聞專業倫理中的「真相與正確、服務公共利益、公正不偏、獨立自主、負責」更是一種傷害。
「公民記者」的崛起
近年來,網路普及、部落格崛起、照相手機風行,許多公民運用這些工具成為新型記者。當重大突發事件爆發(如華航客機在日本那霸爆炸、四川大地震),大眾媒體主要畫面往往不是傳統記者拍攝的,而是現場目擊的「公民記者」提供的。
從傳統新聞常規來看,這些「公民記者」既不客觀也不專業,因為他們沒有超然中立、沒有呈現正反意見、更沒有排除個人觀點,然而,正是這種主觀揭露、局內人觀點,讓我們看到大眾媒體長期忽略、漠視、掩蓋、難以觸及的多元文化和草根聲音。
傳統大眾媒體,應虛心研究「公民記者」發掘的題材、展現的洞見、推陳出新的報導方式,進而調整新聞定義、採訪路線、版面排序、報導文體,或許能夠走出新聞傳播的新路。傳統媒體日薄西山,關鍵不在缺乏人力、缺少腥煽色,而在缺乏動人題材、創新觀點;與其期待「公民記者」補足記者人力、複製既有新聞,不如學習「公民記者」的智慧和洞見,再開創新聞新局。
提升新聞專業及採訪道德
記者發問不當的情形不斷地重複發生,令人不禁想問:「這樣不專業的做法何時才能獲得導正?」並且電視台事後的反應似乎並沒有感受到此事件再次突顯的諸多問題。記者的口無遮攔或是措辭不當,對社會大眾來說已經不是「新聞」。而電子媒體為了搶快、追求收視率,往往大量運用衛星即時連線(SNG)搶新聞,而忽略記者的工作,在克盡守門職責時,也該避免對受訪者造成二度傷害。
  新聞媒體向來被稱之為「第四權」,如今在台灣卻被稱為「社會亂源」,究其原因,「缺乏專業認證」或許是媒體素質低落的原因之一。諸如「教師」、「醫師」、「律師」等職業,專業養成中必須經過嚴格訓練,資格檢核通過後,才能取得執照,因此在社會上往往具有較高的公信力。舉例來說,若要擔任教師,必須在學校接受嚴格的學習與訓練,畢業之後還需實習,並須取得教師執照,才可擔任教職。但若要擔任記者,職業的就業門檻低,不限定大眾傳播相關科系畢業,也不需要經過專業證照或國家資格考試,有時具有其他專長者容易受到長官青睞。欠缺「資深記者」制度的保障,人員流動率高,導致在新聞現場進行採訪工作時,經常是由學校剛畢業,尚未充分養成新聞專業職能的新手,惡性循環之下,問題膚淺、不深入,或甚至二度傷害受訪者,讓觀眾反感的情況便一再發生。
雖然要求記者接受國家考試及認證的想法,或許較不可行,但電視台應該積極安排記者在職訓練,讓新聞、傳播相關科系的從業人員溫故知新;讓非新聞傳播科系畢業的新聞工作者,熟悉新聞專業義理及新聞採訪的道德,而不該讓記者「在錯誤中學習」,或不斷地挑戰觀眾或網友的耐性。
今年獲美國自由之家自由度調查報告評為最高等級「自由國家」的台灣,感到驕傲的同時,更應期許,未來,公正客觀能成為媒體的代名詞。
希望 下次打開電視,看到社會新聞的時候,記者們不要再追逐受傷者家屬,也不要再問「心情如何?」、「感覺如何?」這種引人訕笑或反感的問題,而能留給當事人一點空間,更讓新聞工作成為受尊敬的職業,而不是噬血的媒體!

Lion 提到...

s962727 陳威宇

看完這部影片後,我心中有許多感慨,因為片中的情形也時常在台灣上演。許多新聞記者為了炒熱某個新聞議題或事件,時常不加以求證就利用SNG直接連線報導,並發表許多不客觀的言論,這同時也帶給當事人極大的壓力。就像影片中的山姆一樣,原本可以輕易用法律途徑解決的小事,在被麥斯大力炒作之下,變成一件重大的擄人綁架案,並被各大媒體大力報導,各式各樣的輿論也不斷討論這件事,讓原本生活、思想單純的山姆受不了輿論的壓力而選擇以自殺了結生命。

在這其中,有很多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但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新聞刺激性V.S. 新聞專業」,像影片中的那群新聞工作人員,一聽到這起事件,毫不猶豫的就想盡各種辦法來炒作,而不是客觀、平實的報導。到底是什麼原因造就他們這樣的心態呢?收視率?名利? 這個問題就要從新聞業的生態去討論了,在像美國、台灣這樣新聞自由的地方,同時就有好幾家新聞業者要彼此競爭,當別人都利用聳動的議題來炒熱他們的收視率時,假若其他業者不跟進的話,就沒收視率與其所依賴的廣告收入了,就連身為最前線的記者也會為了自身的業績來不斷尋找有炒作價值的新聞題材,將小事變大事。

當整個新聞業都將專業擺一邊,利益擺中間時,這類犧牲當事人權益來擴大報導的情形就變成很稀鬆平常的事了。但重點是要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我覺得政府應該適度的制定一些相關的考試審察制度以確保新聞記者的專業度,而新聞業界也應該要訂定一些最基本的採訪規範,像是不能問一些過度侵犯個人隱私的問題、採訪時不許有過度偏激的言論…等。

台灣是美國自由調查中評定最高級的「自由國家」,所以我認為我們的新聞報導也該更加公正客觀,並重視個人的感受及權益,別像影片中的麥斯到最後才後悔地說:「是我們殺了他」。

宣佑 提到...

961901潘宣佑 961904薛又睿 961912黃貞鳳

《Mad City 危機最前線》這是一部充滿諷刺的電影,它揭露了新聞工作者只要運用媒體製造新聞,擷取部分事實,便能斷章取義將現實扭曲,傳達偏頗訊息給閱聽人的「專有能力」。
  《Mad City》這個片名,可以說是發人省思,發狂的是城市還是人?在戲裡讓人印象深刻的女記者,她從一開始的青澀與簡樸,穿著簡單的牛仔褲和T-shirt,將一頭長髮梳起;到後來穿著鮮艷的套裝,塗上了大紅的口紅、放下長髮,前後判若兩人。起初在黑人警衛被槍誤擊時,拋下攝影機不顧跑去救人的她,在片中的最後卻追著頭破血流、驚魂未定的麥斯跑,一心只顧著「她的」第一個頭條,甚至只在意著新聞的鏡頭,對前輩麥斯說出「不要擦掉(血),這樣效果很好。」的荒謬台詞。在短短山姆事件的幾天內,她從天真轉為自私,原有對跑新聞積極的熱忱在之後完完全全被「收視率」牽著走,而新聞對她亦成了沒有賣點就無法吸引觀眾的節目。轉變,使她身陷、迷失在媒體亂象中,失去了新聞工作人該有的專業且不疑有他。
從這部電影當中,可以看出現今許多的媒體亂象,其中包括了為衝高收視率,盡可能的挖掘新聞,甚至是獨家報導;一方面也是因為電視經營是個營利事業,充斥著廣告與置入性行銷;新聞是炒作而來的,是否有所謂的事實真相?
現今的電視經營是個營利事業,靠著廣告賺取龐大的金額利潤,但是,只有高收視率,廣告廠商才會找上門,才能賺錢。置入性行銷也是同樣的道理,當有許多閱聽人在收看此節目時,置入性行銷才有達到行銷的效果,電影當中也有演到這部分,當小朋友都被關在博物館裡時,有披薩、運動鞋、T-shirt送進去或在外面叫賣,還不都是因為此時有免費的媒體可以利用,有了曝光率也增加自家廠商的知名度,全是為了滿足自我的賺錢野心,並不是真的想要捐助這些東西給這些被挾持的孩子們。
收視率也是個對於電視媒體很殘酷的現實,每個媒體搶獨家報導,挖掘內幕,甚至是出錢都可以收買被訪問的對象,請他們說出媒體想要的答案;此外,媒體的力量也不容小覷,可以操控著閱聽人的力量,在電影中也能窺探一二,麥斯是個傑出的新聞工作者,知道如何炒作新聞製造新聞話題,所以包裝了山姆挾持小孩子這件事情,轉而讓閱聽人接收到山姆不再是單純的殺人犯與挾持犯,而只是個失業、為了維持家計鋌而走險的可憐好爸爸形象,相對的,效果也如麥斯預期的,收看新聞的大眾,也開始同情起山姆的遭遇,甚至為他聲援。
  山姆到底是可憐的好爸爸還是個犯人,站在他的家庭角度,或許他是個失業可憐的好爸爸;但相對的,如果站在法律的角度來看呢?他難道就不是個犯罪的人嗎?同樣地,女記者的轉變究竟是誰造成的?是麥斯讓她知道、學到怎樣做出拯救山姆形象的採訪新聞,其實諷刺地,也正是令她潛移默化地瞭解新聞媒體的力量大到能改變社會現象;有了媒體「工具」加上名利欲望,她的轉變錯得太順,她讓我們看見新聞工作者只要有了力與利,一步錯便易步步錯。而麥斯能救山姆,也是熟悉如何「操作」新聞媒體、新聞媒體如何與社會輿論相互影響,這些能力其實也讓麥斯陷在媒體亂象中進退不得。山姆、女記者、麥斯……無一倖免地陷在新聞生態中。
  在電影中,媒體是判決山姆生死的法官、是社會輿論的天平,在媒體界道德論理似乎是毫無用武之地,社會輿論輕而易舉地因其搖擺不定。電影一開始,故意將攝影器材拍攝的如同槍枝一般,呼應著最後,麥斯呼喊著「你不懂,是我們殺了他!」證明了攝影機的殺傷力絕對不下於槍枝,而新聞媒體工作人就是手握槍枝的兇手。不論為了使山姆形象呈好呈壞,警惕我們的是,新聞工作者一旦選擇立場使用媒體,排山倒海地撼動的便將不僅僅是社會全局,甚至是影響了孕育新聞工作者本身所處的新聞環境好壞。
這部電影,看了有許多無奈、可憐、諷刺的感受,有許多與社會的現實面不謀而合之處,但是換個角度來看,電影也是個大眾傳媒,我們也在受它的影響,被它引導它想傳達的含意。真的有所謂的新聞真實嗎?答案應該是不盡然的,閱聽人所接收的訊息,可能只是其中的片段,而大眾如果只是一味的相信與接受,喪失自我思考的意識受到媒體的操控,而只有一個觀看事實的角度,自認為就是對的真相事實,然而,卻不知道其實沒有所謂的真實,只有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