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3日 星期二

新聞期末專題上傳區

麻煩同學先把初稿上傳到這裡囉

12 則留言:

961907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961907 提到...

961907 吳曜宇
961922 游高翔



油電車專題報導
豐田汽車副總裁Kazuo Okamoto說:「未來市面上的豐田汽車將完全是油電混合動力車,我們相信10年內全球會處處可見油電混合動力車。」

節能減碳意識高漲,加上油價不斷攀升,使得開車的負擔變得越來越沉重,若要持續享受行車便利,又要保護環境,選擇低污染、低耗能、高效率的汽車,便成了開車族的選擇之一。近年來,引起廣泛討論的油電混合車,是一種透過「互補機制」將能源有效整合運用的環保車,它既省能又可有效降低內燃機的排污量,是目前各種環保節能車(如氫燃料電池車或純電動車)中開發最成功的,並且已經大量生產。

油電車歷史
混合動力的技術最早在柴、電潛艇上出現。這類潛艇在水上時用柴油發動機推進及為電池充電,在水下則由電池推動。
第一輛混合動力的車輛由斐迪南•保時捷在1899年製成。大量生產的混合動力車則要在1990年代才出現,分別為本田及豐田生產的Insight 及 Prius 。這兩款車都可由內燃機直接推動車輪提供動力.
發售中的混合動力車輛

豐田 Prius
豐田 Camry Hybrid
本田 Accord Hybrid
本田 Civic Hybrid
本田 Insight
凌志 RX400h
福特 Escape Hybrid

油電車分類
全面混合
全面混合動力(Full Hybrid)或稱強混合動力(Strong Hybrid)可以只使用內燃機、或電池及電動機推動;亦可二者同時使用。這類組合需要較大體積、電壓亦較高的電池。
豐田的Prius 及福特的 Escape 屬於這類。
輔助混合
輔助混合動力(Assist Hybrid)的電池及電動機用作輔助內燃機,為車輛加速。例子如本田的Insight。
馬自達發展的e-4WD亦是類似的系統。e-4WD是在前輪帶動車的後輪裝上電動機,在需要的時候在後輪加進推力。
輕度混合
在技術上來說,輕度混合(Micro Hybrid)不算是真正的混合動力車輛。所謂「輕度混合」動力車輛,電動機不會推動車輪,只會使用很大的起動電動機,在內燃機起動時,把內燃機轉到較高的運作轉數。這樣可以令內燃機的起動更有效及節省汽油,於是這種車可以在減速、剎車時把內燃機關掉。而電動機亦可透過再生制動把動力儲起。不過這種車只能節省10%左右的汽油,與一般真正的混合動力車輛相去差甚遠。
液壓混合
這是一種較新的發明,使用液力及機械代替電力零件:以泵取代電動機/發電機,液力儲蓄器代替電池。液力儲蓄器的價格較低,而耐用性比電池高很多。富豪汽車(Volvo)曾在1980年代曾亦這原理發明在巴士、貨車等重型車輛上使用,現在是一種仍在研究的項目。同樣原理的傳動模式被廣泛應用在鐵路的液傳動柴油機車上。

油電車原理
混合動力車輛 (Hybrid vehicle)
混合動力車輛是使用多種能源動力的道路車輛,使用內燃機、電動機、電池、氫氣、燃料電池等的技術。目前的混合動力車多數以電動機推動,能源則來自電池及內燃機。混合動力車多數無需從電網上充電,但是消耗汽油較少,而加速表現卻較佳。被視為比普通由內燃引擎發動車輛較為環保的選擇。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車輛工程系教授黃國修表示,對於車輛,好的潔淨能源必須是可循環使用、安全性高、效率高、成本低、可精確計算殘餘量,同時可在短時間內補充能源,並在短時間內釋放能量產生動力。純電動車之所以無法普及,最重要的原因是電池充電的速度過慢、續航力低且成本稍高,而且電池內的殘餘電量很難像汽油,可做到非常精確的計算,因此純電動車尚有許多技術待克服。
 氫燃料電池車排出的廢物雖然只有水,但是氫氣容易爆炸,要如何安全地儲存、輸送是高難度的技術;若改以液態形式,又必須讓氫處在高壓、低溫的環境,因此氫燃料電池車尚無法普及。
 油電混合車不單純使用某一種能源,而是結合內燃機與電動馬達兩種不同動力系統。它成功的關鍵在於兩種動力源的優缺點可以互補,達到低污染、低耗能、低噪音、續航力長、性能佳的理想效益。
舉例而言,內燃機在汽車低速時性能差、排放廢氣多,高速時性能好;而電動馬達則是低速時性能好、高速時性能差,因此油電混合車的設計為低速行駛時只由電動馬達出力,高速行駛再啟動內燃機。
和泰汽車公共關係部經理楊湘泉表示,以上述概念可得出油電車的五個最佳行駛模式(見下方圖表)。


影像來源:和泰汽車公司
齒輪組相互運轉,分配動力


油電混合車系統架構簡圖,行星齒輪組將內燃機與電動馬達產生的動力傳至車輪或發電機。(影像來源:和泰汽車公司)
 黃國修表示,車輛可以聰明地自動切換兩種動力,主要是軟體與硬體共同合作完成。軟體是由電腦程式控制,它會分析車子與駕駛的情況,如車速、路況、駕駛踩踏油門及煞車的力道或電池殘電量等,判斷該由內燃機或馬達工作,或兩者同時輸出動力。
 硬體是由行星齒輪組構成的動力分配系統來分配動力(見右圖),可將內燃機的部份動力與電動馬達的動力整合輸出到車輪,並將另一部份的內燃機動力分配給發電機,對電池進行充電;當內燃機不工作時,電動馬達的動力也可以單獨輸出到車輪。以TOYOTA的「行星齒輪」為例(見下圖),最裡層是「太陽輪」,圍繞在太陽輪外面的是「行星輪」,行星輪又和「行星架」連接,所以行星輪會有自轉與公轉的運動,最外圈齒輪是「環齒輪」。TOYOTA的動力分配系統連接方式是將發電機連接到太陽輪,內燃機連接到行星架,電動馬達與車輪連接。

一般汽油車行駛10萬公里共需耗費約1萬公升的油,但TOTOTA的油電混合車只需要5000公升的油,平均可節省50%油耗;再以廢氣排放來看,油電混合車行駛10萬公里所排放的CO2也比一般汽油車少了7.5公噸,總廢氣排放量則減少80%。由此可知,油電混合車確實有助於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及石油使用量。黃國修表示,車輛屬於移動污染源,它所排放的廢氣不能被集中處理,因此更潔淨的低碳能源車輛必然是未來的趨勢。在台灣,工研院、中科院、台北科技大學車輛工程學系等單位,正分別提供不同技術與業界合作,如裕隆集團、東元電機等,冀望開發出更具效能、更少污染的油電混合車。由此可預期,在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地球環境,單純只用汽油引擎的車輛將逐漸淡出我們的生活。

didiao 提到...

961906陳惠珊 961930曾奕融
961939陳冠茵 961942莊佳倫
面對未知的未來 你做了什麼?
當鳳凰花開之時,烈日陽光下大學畢業生們手握者畢業證書、頭頂者方帽,大聲歡呼口號,卻不知道一場無可避免的腥風血雨即將來到!
伴隨全球化的效應,近年來台灣失業率年年高升,而大學的錄取率卻也相對的提高,甚至是破百,大學生畢業生數量多了,但素質卻下降了,而國文能力的衰退更是顯著的指標。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身為大學生的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少子化的衝擊
經濟風暴的衝擊、台灣企業的外移都是造成台灣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而現代的父母背上負擔者沉重的經濟壓力,光是要餬口就已經成了問題,更何況是撫育一個孩子長大成人呢?再加上近年來女性意識高漲,許多女性不甘她的天地只侷限在家庭和廚房,紛紛掙脫身上傳統家庭觀念所賦予的枷鎖,到外面的世界和男人齊頭並進競爭,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而這種種因素也正促成了現今的少子化現象。少子的結果導致大學的門變得寬廣,不再只是那少數菁英的專屬權利。
求學態度的轉變
生育率的成長指數跟不上大學學院增設浮濫的速度,導致現今大學學院招生不足的現象頻頻發生。而正因為生育率的節節敗退,現今大學學院都降低門檻,以方便招收更多的學生來滿足學校校務的需求。
陽明大學廖語羚同學指出:「現代的父母覺得他們的小孩子光是唸書就很辛苦了,根本不願意讓他們出外打工學習獨立,導致現在的學生都很依賴父母,養成了他們怠惰的性格。」缺乏外在的社會壓力壓迫,再加上父母的溺愛,使得現今的學生都抱持者被動的學習心態來接受教育,再加上大學門檻由窄變寬進入容易,是故現今大學生的程度自然不如從前。
外在誘因太多
台灣從過去困苦的農業社會順利地蛻變成工商社會,時代的前進並沒有加緊學生學習的腳步。過去二十年的學生焚膏繼晷埋首於書中,就只為了擁有大學文憑,成為人人欣羨的對象,出了社會成為企業搶手的第一首選。
反觀現今的大學生沉迷於玩樂而無心唸書,對此元智大學兼任教師梁庭芝指出:「過去的社會發展緩慢,誘因少,學生沒有娛樂自然會專心唸書。但現代社會發展迅速,各種媒介發展趨於成熟,而各種娛樂行業更如同雨後春筍般密集遍佈各地,,再加上社會風氣的開放,談戀愛的年齡層也一直不斷下降,各種刺激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導致學生無法集中精神來好好念書,程度自然不如從前。」
全球化效應
網路的發展愈趨於成熟,資訊的流通量更大更快,讓世界的南端連結北端,只需要花數秒鐘的時間即可以連結上,這樣的情勢讓世界變得扁平,各個國家的人都可以輕易躍上世界的大舞台上,發光發熱。相對於過去十年網路尚未發展成熟,較為低度開發國家的大學生沒有足夠的資訊或是管道,來到台灣進入市場競爭,因此在當時大學畢業就可以輕鬆找到好工作。
而反觀現今的大學生面對的情況則較為棘手,像是開發中國家的大陸、印度等,皆有優秀的大學生摩拳擦掌想要躍上世界大舞台一展身手。而台灣的許多傳統產業甚至是新興產業皆以外包的形式,以低廉的工資來換取他們的高度勞動力,而這也在在的顯示出台灣本地的工作機會不斷外流,要如何求取三餐溫飽,就要看你有多少能耐、秀出你的價值才有辦法與其他國家的大學生共同競爭!
跨領域的整合
全球化的趨勢是必然的,然而要如何應對這樣的難題呢?陽明大學廖語羚同學指出:「國文、英文是基本能力,除此之外專業能力也要至少兩種以上,就好比我學長以前是念醫學系,現在研究所念生技這樣可以擴大領域,發揮雙乘效應!」由此可見,跨領域的能力整合,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競爭力,且更能在工作職場上發揮雙乘效應,對於現代的學生而言,更是重要。
創新有想像力
「我並不認為這一代的學生素質不好,這一代的學生所擁有的特質是上一代學生所沒有的,那就是創新和具有豐富的想像力。」元智大學兼任教師梁庭芝如此指出。相對於過去十年的學生,或許在基礎教育上的紮根較為薄弱,但社團、課外活動的經驗,卻能刺激他們發想巧思,與培植其他不同的能力,不侷限於傳統教育的框架,讓他們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路。
誰說大學生就一定要依樣畫葫蘆念研究所,做個平凡上班族呢?走自己的路,發揮創意、展現自己的價值一樣可以活的很精采!

機米 提到...

961927吳宛恬 961932謝萍 961935紀懿珉

近兩年,單車運動蔚為風潮,騎乘單車人口漸漸攀高,腳踏車已經不像從前那般代步的工具,現代人懂得使用腳踏車來擁有健康的身體、樂活生活的方式,幾乎成為全民運動。根據經建會統計台灣騎乘自行車人口從06年到08年已大幅成長70萬人,其中有80%使用為休閒用途。腳踏車已不是從前在家附近使用的工具,現今為休閒趨勢的新指標。都市上班族可藉由單車通勤,可以改善外在環境也舒緩平時緊繃的神經。旅客們利用單車環島,挑戰自己的體能。除此,在台灣可見許多自行車道,民眾可搭配火車或汽車來從事單車休閒活動,讓身心更健康之外,更是邁向樂活主義的第一步。
通勤族
先前吹起單車風潮、政府提倡的節能風,影響到通勤的上班族,使得越來越多人使用單車來達到交通目的。近期許多企業公司提倡騎單車上班或增加腳踏車停車架,一起響應單車樂活風潮,甚至在公司內提供淋浴間給通勤族使用,避免悶熱天氣所導致的不適。根據資料統計,使用腳踏車運動可以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促進身體血液循環。通勤族林雲龍表示,長期待在電腦桌前容易疲倦,頸肩常會僵硬狀況。自從使用單車上班後,整個人精神好很多,頭腦思緒也比較清楚。擺脫傳統對腳踏車的刻板印象,現今車型設計流暢感、提供量身打造的專屬單車、和符合人體工學的腳踏車設計,能讓通勤族能自在的享受單車,減少顛簸路面帶來的不舒適感。「幸好現在腳踏車改良很多,若還是從前那種黑漆漆的老舊車款恐怕要在都市裡頭摔一跤了!」林雲龍欣慰的表示,並對於現況的腳踏車充滿著信心的眼神。近幾月,台鐵也隨著趨勢開放讓民眾攜帶腳踏車至火車上,讓通勤族能夠更方便的使用大眾運輸工具,減少等待接駁交通工具的時間,轉而使用單車。通勤族林雲龍表示,此措施讓都會區附近的通勤族可以更完善使用,除了讓環境更美好、減少空氣汙染,也對國人的身體有益。

一車休閒(公路環島)
許多單車愛好者,為了鍛鍊自身的體力,常常騎著單車從家裡出發,一騎就是幾十公里或甚至是上百公里,途中往往會經過一個又一個的斜坡,都在考驗騎乘者的體力。但也因為過程辛苦,所以看到的風景也特別的美麗。菸斗客說到:在騎乘中遇到上坡,不但沒速度,還要痛苦燃燒體內的小宇宙,但騎單車的樂趣就在下車之後才開始,全身熱汗直冒,通體舒暢…那種神清氣爽的感覺會持續一天久久不散,而且,之前騎的越辛苦,事後歡愉的回饋就更多。我以前很不愛運動,一個禮拜連一次都不到,但是有一次朋友帶著我一起騎到後龍海邊看夕陽,雖然這不是我頭一次到後龍,而且騎了好幾公里我在旁邊喘的要命,但那天看到的夕陽是最耀眼的一次。現在我幾乎每個禮拜都騎著我的小藍四處遊玩,下禮拜想要騎到三重河堤去看日出。
二車休閒(搭配火車、汽車)
政府在台灣各地規劃許多自行車道,相對一般馬路,自行車道顯得安全許多,各地單車景點變成為假日父母帶著小朋友遊玩的好去處。一家人在假日開著車,帶上攜車架,掛著幾台單車,亦或是在後車廂放幾台折疊車,到了目的地在輕鬆卸下,一家人便可以享受追風的感覺。凱絲說:我們常常在假日開車帶小朋友到南寮或是福隆舊隧道去騎腳踏車,他們現在一下汽車就搶著弄好自己的折疊車,四處騎。現在全家常出門騎車,幾個月下來,我們都覺得體力變好了。
兩鐵(台鐵、鐵馬)共乘更是現在的新趨勢,台鐵現在可以攜帶折疊車上車,只要將車體放在攜車袋裡便可輕鬆上路,對單車族是一大福音。而許多縣市也與台鐵推出「兩鐵逍遙遊」活動,民眾可以帶著腳踏車,坐上台鐵經過設計,部分加掛的「鐵馬車廂」,讓鐵馬可以跟著遊客上車,今後靠著「兩鐵」,民眾就可以遊遍台灣許多地方。

Unknown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961909李依柔961913劉芝蓉961925周曉晨

吃到飽大學問,不景氣下的消費者新寵!!

隨著經濟不景氣蔓延全世界,台灣也無法倖免,許多在台知名企業與連鎖店紛紛關門大吉。但或許有人發現,一種餐飲文化正快速興起,店家數量還有越趨增多的趨勢------那就是吃到飽。
吃到飽店家現在蔓延全台,分店一家接著一家開,成為許多團體聚餐聚會的選擇,但是是什麼原因造成吃到飽店家如此快速發展呢?消費者又是因為什麼因素選擇到吃到飽店家消費?

補償作用與需求理論
元智大學心理學麥麗蓉教授認為,若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現代飲食文化的趨勢,有兩個觀點可以切入。一個是比較屬於精神方面的分析,從佛洛依德的「補償作用」來看,人處理自身焦慮與吃到飽之間可能是有一些連結在的。
教授提到,佛洛依德曾經說過,人在生活上很需要去面對的就是如何去處理我們自己的焦慮。吃到飽的現象,可能反映,現代人在生活上遭遇各式各樣的焦慮,比如說工作的焦慮,人際關係,心理關係等等,這個焦慮需要有一個出口,或一個轉化。有些人可能是用吃,或過分的吃,去補償內在焦慮不安的一種狀態。
不過,麥麗蓉教授也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以一個積極的角度來看吃到飽。她說,一般人對馬斯洛的理解,好像就是要滿足第一層生理需求之後,才有可能去尋求上一層的需求。但其實某些人並非生理需求沒有被滿足,而是過度滿足。他已經吃飽了,還是放縱口慾,一直在第一個層次打轉。而馬斯洛的理論中也有一個正面的提醒,一個層次滿足後,理當再往更上提昇,尋求安全、愛跟隸屬,再到尊重、最後自我實現。
教授也說到,有時候我們想要去吃到飽,可以靜下心來問自己到底是真的是你生理上真的飢餓了,養分不足,還是需求心理層次上的某一個東西,要去代替補償,這也是值得我們去分辨的。

金錢有限 欲望無窮
另外,元智大學經濟學的吳菊華教授表示,以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吃到飽這個現象,可用邊際效用理論來解釋。
邊際效用理論是:消費者每次多拿到相同的東西,再多消費一單位,它為消費者額外帶來的高興程度的多寡。邊際效用會隨著得到次數增加,滿足程度會遞減。「效用」則是當消費者買了一個東西,高興或滿足的程度。
因此在一片不景氣中,消費者金額有限,會更謹慎評估哪家店能帶給他最高的效用。而吃到飽的價位(299、399等)平實,並且能提供消費者無限量的食物,食物種類也較多樣化,能一次滿足多種不同口味的顧客,因此消費者選擇吃到飽能帶來最高的效用。
“人們以有限的金錢滿足自身無窮的欲望”, 這是吃到飽現象依然興盛的最簡單的理由。

經濟不景氣,吃到飽店卻人山人海?
元智大學「消費者行為」羅惠宜教授認為,若以「消費者行為」的角度來看,吃到飽是說是一種motivation(動機)。它所給消費者的誘因為:以不貴的價錢提供多樣化選擇滿足消費者的飽足感。
吃到飽店家以類似簡餐店的價格提供有別於簡餐單一化的選擇,讓消費者除了可以吃飽外,在食品上有更多樣化選擇,利用多樣化附加食品令不同類型的消費者在其中得到滿足感。
299 vs. 300學問大不同
定價上來說,商家所運用的數字行銷手法也相當有趣,他們所利用的是消費者的心理知覺:299與300雖然是差不多的數字,但對於消費者來說2與3,他們所查覺到的是3就是多了那麼一點,但其實價格也只多了一塊。所以從「消費者行為」來說,也可以說消費者對於價格知覺的敏銳度是不高的。我們也可以從現今許多吃到飽店家所訂出的價格看出些端倪,例如:199、299、369等數字。這些數字皆會讓消費者有:好像比較便宜的感覺。
吃到飽的定義
有人或許會有疑問,吃到飽店家如果大家都來吃到飽,這樣商家還有得賺嗎?事實上,答案是肯定的!吃到飽店家就品質上來說,也因價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我們可以發現低價位的吃到飽店家利用「以量制價」的方式來抓定成本,而就客群來說,也分為男性以及女性客群。就女性客群來說去吃到飽的原因可能是:大型聚餐、熱鬧、聊天,而就男性客群來說去吃到飽的原因可能真的就是要吃到飽。
此外我們也可以發現店家裡都有提供主餐,但一定都是單點,不會讓消費者吃到飽的。這其中所代表的是它的價格以及品質(quality)是高的,而店家往往所利用的是價值比較便宜的食材令消費者從其中得到飽足感以及滿足感,這就是吃到飽的定義了。
消費者心理戰術
不知道大家再吃吃到飽時,有沒有曾經想過或發現一些奇特又規律的現象,而這些又可稱為是店家對於消費者的心理戰術,例如:雖說是吃到飽店家,但就水果來說,店家一定是有限量以及限時供應的,店家也會觀察消費者行為來決定補架時間的快慢。因為食物的多樣化所以就價格品質較高的食物而言,補貨的速度可以是慢的,而就價格品質較低的食物,補貨的速度是快的,店家利用這些較便宜的食物令顧客能快速得到飽足感。
此外,店家在食品陳列上也是有特別設計過的,店家會在消費者所直視的視野放置較便宜以及容易飽足的食材,而較貴的食材往往放置最高或是最低的層架也就是視野不容易接觸到的地方,而飢餓的消費者進入店家後往往就會直接拿取視野所及的食材,這時的消費者是不理性的,尤其面對的是多樣化的選擇,這也就達到店家的目的了。
其實,吃到飽店家連帶位也是有撇步的,仔細回想,服務生是否都將你帶往靠窗(外)的位置呢?這也是利用消費者心理而來的,還沒進入吃到飽店家的消費者(在沒有任何店家資訊下)會依據店裡的人數多寡來判定這家店是否好吃,若是排隊的人很多或是店裡位置被坐滿了,消費者的心理就會有種這家店應該很不錯的感覺,進而想要進入消費。
近來有些吃到飽店家更看準消費者心理,推出了一人一裝盤的方式,而且盤子似乎有縮小的趨勢,這就是利用消費者是否願意再次起身裝盤的動機是否強烈的心理,而這樣的方式的確可以削減消費者的欲望,相同的,若是裝盤區的位置距離消費者太遠也會減低消費者的裝盤次數。
中低價位「吃到飽」的崛起
就客層來說,我們回歸到價格定價的地方有分為199、299的中低價位,是年輕人比較能負擔的,就所得而言是屬於中低收入的消費者,就年齡來說是學生以及初入社會的上班族。而所得收入中高以上的客群,即使景氣不好對於品質的要求,還是會有所衡量,就同樣的價格會選擇品質較高的套餐,而非吃到飽。若要吃吃到飽則可能選擇中高價位但品質較佳的buffet。而在現今經濟不景氣之下,過去的中高價位吃到飽店家皆陸陸續續被中低價位的吃到飽店家所取代。
就食材搭配上來說,可以發現店家的巧妙手法:例如在颱風季節過後,明顯發現葉菜類的減少,取而代之的是玉米等的根莖類,這就是食材搭配,隨著季節以及菜價的變動而有所不同。店家搭配食材,讓消費者可以快速得到飽足感,卻也令消費者有多樣化選擇的感覺,這就是吃到飽在景氣寒冬下依然人山人海的秘密武器吧!
Perspective value
「察覺價值」,就像消費者付出了199、299的價格,看到的是多樣化的食品,擁有多樣化的選擇,反映在消費者的心理就好像是:我可以吃到這麼多的東西,基本上來說就滿足了消費者想要吃到飽的一種心理。
Value= price + quality → Value= price+ quantity
一般來說Value= price+ quality,而吃到飽店家則是用多樣化來取代quality。也就是利用quantity(量)來取代quality。所以消費者就能從其中的價格以及多樣化的食品達到心目中的理想價值。但就不同的客群來說,例如:對於收入中高客群來說,他們心目中的Value= price+ quality就不是以quantity(量)來取代quality了!quantity的部分就是針對年輕人來說了,因為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吃到飽。再來就是中高所得的客群,可能也有一定的年紀,對於健康保健的部分也就會特別注意,所以對於quality的標準也就更高了。
Need? Want?
吃到飽店家滿足了消費者的生理需求(need)令消費者得到飽足感,同時也因為食品的多樣化選擇滿足了消費者的欲望(want)

吃,看似最基本,與生活最密不可分的要素,也可以讓人有很多不同的思考。從經濟上的邊際理論,了解我們對滿足的感覺;也許就是因為店家的一些小策略,讓吃到飽如此吸引人;或者,選擇吃到飽可能是我們處理焦慮的一種方式,如同麥麗蓉教授所說,藉此多停下來自我覺察,會更了解自己,有不一樣的收穫!

周怡君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周怡君 提到...

961910 周怡君 961911 劉杏真
961924 林奕緯 961928 劉瀞璞

國片熱炒 地方觀光吃最飽

「練習曲」記錄台灣環島之美
「夏天的尾巴」捕捉台灣高鐵畫面
「不能說的秘密」淡江中學八角塔成名
「海角七號」讓恆春半島觀光起飛
「1895一八九五」再現彰苗精神

去年(2008年)由電影《海角七號》重新帶動台灣國片熱潮,20年前的《悲情城市》將九份之美帶給大家,20年後的《海角七號》更是吸引觀光客到恆春旅遊,帶動地方觀光文化產業發展。在台灣電影陷入谷底近二十年之後,《海》劇掀起票房高潮,締造全台4.6億元的超高賣座紀錄,激起全面性的「海角熱」,從影視、消費、觀光、文化、甚至政治等層面都受影響。現在來台觀光客們不僅僅是到著名的故宮、日月潭、101大樓或是阿里山,還多了一項新選擇───朝聖電影拍攝場景。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副處長李登志說,媒體力量強大,使得國片成為新的行銷地方觀光手段。苗栗縣縣長劉政鴻表示希望藉由「1895」取材苗栗的在地故事、收錄苗栗三義西湖渡假村的美景,讓國人發現苗栗的美,更加深刻地了解這片土
地的歷史與文化。國片將文化與觀光相結合將台灣推向國際舞台。


解嚴時期


台灣在80年代中葉起,隨著社會經濟泡沫及言論自由的達成,讓導演為主導的台灣電影,將電影觸角伸向過去禁忌題材,並回顧與探討台灣近現代社會、歷史其中最震撼台灣的莫過於侯孝賢的《悲情城市》。這部片以一九份世家各成員經歷台灣光復、二二八事件、及台灣光復初期的歷程,具體而微地反映台灣人的歷史經驗,不但票房叫座,也在威尼斯影展榮獲金獅獎,使侯孝賢成為國際矚目的知名導演。上映後,觸發非常熱烈的迴響及討論,除了有報紙和雜誌的文章外,也有很多研究的論文題目,更有一些批評及剖析的專書。另外,本片帶動起拍攝場景台北縣瑞芳鎮九份的第二次繁榮,讓金瓜石地區成為台灣民眾與國外旅行團的遊覽勝地之一。


海角七號的魅力何在?


有人說是因為劇情貼近一般民眾的生活,有人因為劇中人物為夢想打拼的熱情感動,繼悲情城市捧紅九份以後,海角七號也為屏東地區帶來了另一波龐大的的觀光效益。

海角七號透過鏡頭,使觀眾映入眼簾的是南台灣恆春地區的風土民情以及天海一線的美麗景致,其中女主角田中千繪在劇中所住的墾丁夏都沙灘酒店蜜月套房以及男主角范逸臣在恆春鎮內的光明路民宅也都順勢爆紅。不僅墾丁的飯店業者發現香港遊客約成長了五成以外,光明路的民宅也因為參訪遊客太多,民宅主人也已經決議要把民宅改為民宿供遊客體驗。

海角的爆紅,讓友子奶奶的滿州古厝成了炙手可熱的景點,滿州鄉繼花海之後,再度群聚海角迷專程前來朝聖,除了開放遊客免費參觀以外,古厝前也聚集了不少攤販前來做生意。

為因應海角熱潮,屏東縣政府將結合在地業者推出「海角七號觀光巴士」帶觀光客遊覽片中及恆春特色景點,並透過地方導覽摺頁及地方社團專業解說員隨車及於西門定點解說,提供海角迷更多元之選擇,帶動地方觀光產業。恆春鎮公所及滿州鄉公所研商也積極投入各項資源,將增設解說牌,提供導覽解說服務並印製導覽摺頁,把恆春周邊地區塑造成一個優質友善的旅遊天地。

海角七號甚至也讓信義鄉農會的小米酒「馬拉桑」跟著熱銷,連今年的春節禮品專區挑年禮都包含了馬拉桑小米酒,短短半年賣出二十萬瓶,締造五千萬元的營業額。「千年傳統,全新感受」這句電影台詞,讓馬拉桑小米酒紅透半邊天。農會的多元化經營,讓業績又增加了1到2成,這些特色農產品,讓地方農會在不景氣中逆轉勝。



苗栗超人氣!縣長劉政鴻大手筆為《一八九五》包下戲院



因為《海角七號》掀起的國片熱潮,意外地讓屏東恆春的地方觀光跟著發燒。
苗栗縣縣長劉政鴻大力推薦台灣有史以來首次以客語發音的電影;《1895》,日前於國際文化觀光局中正堂搶先播映。
《1895》是描述西元1895年發生在苗栗的真實事件,台灣在清朝末年戰敗被割讓給日本,由苗栗吳湯興號召組成的義勇軍奮力抵抗日軍的接收,3名客家青年保鄉衛民的英雄本色。縣長特地邀請鄉親親身來體驗感人的戲劇張力,,更期盼電影《1895》取材苗栗的在地故事、收錄苗栗三義西湖渡假村美景,希望能成功帶動苗栗觀光熱潮。
縣長劉政鴻表示,電影中完整呈現了清末與日本明治中期之建築、服飾、人文的生活情境,並選定苗栗三義鄉西湖村等多個名勝景點拍攝,除了呈現出國片難得一見的美麗與氣勢,同時也希望民眾能支持客語國片,期盼這部好電影能讓國人發現苗栗的美,深刻地了解這片土地的歷史與文化。
聯合大學通識中心暨進修部劉性仁教授也對苗栗縣政府舉辦的免費請縣民看電影此活動表示大力肯定。他認為苗栗縣政府如此用心的創意作法讓《1895》這部片成功推銷苗栗風土人情,及客家人民愛鄉土的英勇事蹟。透過電影來創造文化觀光的商機,並且恢宏祖先們守護台灣的英勇事蹟。

song la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song la 提到...

961926 魏梓頤 961938 馬映帆 961940 賴靜怡



便利商店、便利你我專題報導


印象中的柑仔店與現代的便利商店

印象中的傳統商店店內的光線總是昏暗,架上商品擺放凌亂,販售的商品有限,有些產品上面還有厚厚的灰塵,有些甚至是過期的商品,當然,也稱不上有完善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它並不是24小時營業;隨著時代變遷,我們生活越來越講求便利,便利商店(如全家、7-11、萊爾富、OK)開始多元化,擁有的用途不再只是單一的販售商品,開始有了繳費、快遞取貨、ibon等功能。很多人寧可多花點錢去買「便利」,因此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造福了廣大的人群,林立在大街小巷上的便利商店,成為生活中接觸最頻繁的場所。

小功能帶來大方便

便利商店提供的服務最令人熟知的就是影印、傳真等。隨著時代進步,便利商店開始有了ATM機器,領錢不用到特定的銀行;快遞取貨,讓網拍的愛好者能取完貨後再付款,這樣就可以省掉轉帳這道手續;且各式各樣的繳費,便利商店都有代理。不僅如此7-11還有其他的功能像是ibon、ifoto。 ibon總共有八大項服務:列印、掃描、下載、休閒、保險、繳費、紅利、購票。無論是旅遊門票、補單繳費、保險或紅利兌換,ibon通通能幫你搞定;ifoto是線上相片沖印,只要在家輕輕鬆鬆動個滑鼠,就能線上完成你要沖洗的相片,再選擇要到7-11取貨或宅配到家即可,對於上班族來說很便利;而7-11的City Coffee大大滿足了那些城市庸碌的人們,即使忙碌也能來杯熱騰騰咖啡,而不是熱水沖泡的即溶咖啡。除了7-11,全家便利商店的FamiPort功能,還結合福興宮點燈,您需要的光明燈、安太歲、財利燈,都可以在你家旁邊的全家完成,你不用在大老遠的跑到廟裡人擠人。而其他的便利商店,也都蓄勢待發的趕上這腳步。綜觀以上,便利商店如此便利,好好善加利用,就能提升生活品質。

便利商店=溫柔體貼

  台灣網路上曾經流行一個心理測驗:「你希望住家旁邊是公園、便利商店、銀行、書店、空地哪一個?」這測驗宣稱能夠透視受試者的「擇偶」條件,便利店則代表重視對方是否「溫柔體貼」。這心理測驗顯示便利商店在台灣人心目中已算是「溫柔體貼」的代名詞。

  今年22歲的小雯是個社會新鮮人,剛從大學畢業,每天最喜歡逛便利商店,三餐常常在便利商店打理,早餐是御飯團或麵包加上新鮮屋飲料,午餐跟晚餐就是微波飯盒,問她會不會擔心影響身體健康,卻笑著說不會,而且味道都還不錯!滔滔不絕的介紹喜歡的商品。「其實各家便利商店裡面都常常會有促銷折扣,不一定會比較貴,只是大家都沒有注意看而已。」小雯說,只要多利用店內的促銷活動,花費雖然沒有去大賣場便宜,但還是省下一些錢,又節省了很多時間。最愛的就是在買牛奶時專挑第2件打6折的品項;也愛到便利商店繳交各種帳單費用,收據有優惠折扣,曾經利用到便利商店繳費的收據折扣優惠,買了10包衛生棉,事實上只花了5包的價錢,因為是買一送一。

  小雯小時候對便利商店的感覺是燈火明亮又整潔乾淨,店員的微笑也常常讓她覺得很溫馨。自己一個人出來外面住之後才發現,對便利商店的依賴真的大大的增加了,從每天要買的食物,到繳納費用,甚至買網拍都可以便利商店取貨,便利商店的方便性實在是讓她無法招架。
「尤其半夜想吃宵夜,但是家裡卻沒有
食物的時候,不用跑到離家遠的豆漿店
也可以買到熱呼呼的關東煮來吃。」這
種時候小雯就會特別慶幸自己家巷子口
就有一間便利商店。
 
  當小雯知道國外有些地方是沒有便
利商店的時候,驚呼一聲說:「沒有便利商店那要怎麼生活?我真的無法想像住在沒有便利商店的地方!」因為便利商店對小雯來說,是一個24小時都陪伴在身邊的好幫手,有便利商店才可以輕鬆打理許多每天生活起居中的問題。

每兩千五百個人就擁有一家便利商店

  台灣的便利商店密度相當高,調查中顯示,每兩千五百個人中,就擁有一家便利商店,綜觀全球比較下來,是個非常不可思議的數據;反觀歐洲,那裡腹地大,但卻一家便利商店也沒有。因為生活型態的不同,台灣人經常忙於工作,又長熬夜加班或讀書,加上生活步調快,總是不喜歡花太多時間在買東西上面;而從歐洲人方面看,他們給我們的印象,就是經常在河岸邊悠閒的散步、喝下午茶。在這樣的環境下,造就了台灣處處是便利商店的情況。根據統計,一般人大約一個禮拜去一次便利商店的,佔了50%以上。由此可見,現代人生活已無法脫離便利商店,而它所提供各式各樣貼心的服務,在這個追求效率及便利的現代社會中,更符合現代人的需求,使得我們愈來愈依賴便利商店。

你家附近沒有便利商店?!

  你能想像,繳個電話費,卻要跑到大老遠的電信公司嗎?你可以想像,當你身上沒錢想領錢時,卻找不到提款機的蹤影嗎?當然除了這些,便利商店裡頭的微波便當、新鮮麵包、沙拉…等,也都曾是我們懶的下廚或是沒時間去餐廳而選擇的產品,有人對於微波食物的健康性產生疑問,但不能否定的卻是它的方便性。夜晚,肚子餓但沒有任何餐飲業營業時,24小時的便利商店就會成為你最好的選擇。而繳費功能也確實影響了現代人的生活,如果沒有了它,我們就必須大老遠的跑到電信公司排隊繳費,這是一件浪費時間也耗費體力的事情。網路上買東西固然方便,但如果買了產品卻還必須大老遠到郵局領貨,那這件事就會變的不是這麼方便了,這種近年才發展出的快遞取貨服務,也更增加了便利商店的優勢。如果便利商店消失了,我們可能趕著上課而沒時間買早餐、上班無法馬上喝到一杯熱騰騰的咖啡,也可能為了完成某件事而必須跑東跑西,這些後果,你能想像嗎?便利商店為我們生活帶來了許多方便性,它到處都有的實際店面設置,存在性早已建立在每個人的心中。


便利你我生活

相信小雯的例子並不特殊,現代社會如此發達,加上做事步調快和生活機能的方便性,世界上還存在於太多這樣的人。網路調查中發現,便利商店的價錢雖然比一般量販店的東西來的貴,但服務的品質佳、便利性優,促銷方案更是一個接著一個的進行,我們很難去排斥及尋找它的缺點。而便利商店本身更是不斷地進步,努力的打造一個更完善的產業制度和機制,只要你住的地方,旁邊有個便利商店,那這小小的生活圈便能讓你順利的過生活。你肚子餓了嗎?快去你家樓下的便利商店買個熱呼呼的關東煮吧!

陳馬索 提到...

水污染另類思考─民眾參與

組員:徐思婷963010、葉承蓁961937、黃莞婷961905、謝旻芳962714

台灣水‧不清晰
台灣地區的年平均降雨量雖然高達2,510公厘,但是集中於五月到十月,且因地形的影響,河流均短而陡,河川流量隨降雨而迅速漲落,卻無法儲存到水量,台灣的含水量本來就小,在加季風氣候在冬春之季時流量極小,缺乏對有害物質稀釋的能力。而台灣近幾十年來經濟成長快速,生活水準提升,造成用水量大增,不斷產生的汙染物持續的進入水體,超過了水體的涵容能力,水汙染的產生無可避免。且隨著工商人口發展,國民生產毛額增加,在高密度的人口壓力及早期重經濟輕環保的工業政策下,汙染防治工作未同步趕上,大量未經妥善的廢汙水日夜排放,使得水汙染問題持續惡化,例如市鎮污水、工業廢水、畜牧廢水及垃圾滲出水等,夾帶大量污染物排入河川,由於廢水量大,超過河川之涵容能力,使得台灣地區之各河川大都受到不同程度之污染,地下水及沿岸的海水品質也受到影響。如今經濟及人口的成長雖有減緩的趨勢,但是早己超過負荷的水體卻仍然男友顯著的改善。因此不管在國民健康、生態環境、景觀休閒娛樂等生活品質上,水汙染的改善都是令人關注的焦點。

水污染從哪來
水汙染是由於汙染物未經妥善處理即排入水體,超過了水體的涵容能力,使水的品質下降或影響水體的正常用途。水汙染的來源主要有河水污染、水庫與湖泊污染、地下水污染與海水污染。
河川污染源包括生活污水、事業廢水、畜牧廢水、垃圾污染,非點源污染..等,其中以生活污水與工業廢水最為廣泛,生活用水近幾年有緩和的趨勢,因為政府的推廣與污水下水道的建設,使得生活污水方面有逐漸改善,但由於削減率不高,所以仍有高達80%以上的生活汙水是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水體,在人口及生活水準難以降低的情況下,只有從汙水的處理率上著手。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的資料,汙水處理率包含公共汙水下水道普及率、專用汙水下水道普、及率及建築物汙水設施設置率,其中汙水下水道建設除了台北市之外,全台灣的比例一直嚴重落後。過去汙水下水道建設落後,主要是內政部的「下水道發展方案」要求省府和地方政府負擔三成配合款,由於下水道建設是不容易被民眾察覺的公共建設,在地方財源窘困的情況下,政府官員寧可將經費用於民眾可輕易看到的項目,致使我國汙水下水道建設相當落後。
至於建築物汙水處理設施,包含化糞池、合併式汙水處理設施、及汙水處理設施。其中汙水處理設施是大型社區或建築設置的汙水處理廠,性質類似於專用汙水下水道。早期的建築物通常只設置化糞池,化糞池除了糞尿的處理之外,並未處理其它的生活雜排水,其處理的效果十分有限。合併式建築物汙水處理設施則是一種能夠合併處理家庭汙水及糞尿廢水的設施,被認為是一種與一般汙水處理廠具同等效果的處理方式,但因為用地的關係,多被設置於建築物的?式基礎之內,維護與操作均不易,汙水處理的功能不彰。
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有許多工廠並非設於工業區或根本未向政府辦理登記,造成製造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未經處理即排放至一般的排水設施中,直接流向河川中造成嚴重的污染。與畜牧業相同的是,許多工廠的規模大都很小,業主既沒有資金、規模及意願去從事改善污染設備的投資,最嚴重的是有許多工廠根本是未經登記的地下工廠,他們所造成的污染更是被一般的調查所忽略。
水庫湖泊的主要汙染源為非點源的暴雨沖刷、農業迴歸水、集水區不當的開發、另外小部分來自點源的畜禽養殖、遊憩觀光活動及集水區中居民的排水、垃圾、工廠排水等。在20座主要水庫中,寶山、明德、鯉魚潭、仁義潭、蘭潭、白河、南化、鏡面、澄清湖、鳳山等十座水庫達到優養化的層級,水庫優養化比率也高達50%,污染相當嚴重。
地下水的汙染來源主要是受到地表汙染物、廢棄物處理、農業迴歸水等之下滲及貯槽、管線洩漏下滲等影響。而海洋則是河川汙染物最終的承受水體,河川的汙染及都市的非點源汙染是海洋無法不接受的汙染源。

人與生態的關係影響民眾的參與
雖然政府也有注視到水資源與污染的議題,但畢竟在經費與作業上的困難,台灣目前對於這方面的處理還是不盡完善,但是卻有許多民間團體,正在默默關注這些問題而發起活動進而改善,水污染得到民眾參與才是最根本的解決。而台灣由於地形使然,各河川由中央山脈成輻射狀流出,上下游自然環境差異極大,因此,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上亦呈現不同的族群文化與社經活動。這樣的背景使得河川保育的民眾參與更具重要性,因為,不同社經背景的族群,有不同的利益與價值觀,河川管理要具備面對不同條件的彈性,便需要民眾參與。
早期台灣的河川管理模式中,民眾參與並未受到重視,所幸近年來台灣蓬勃的民間力量逐漸展現,經過許多地區的摸索經驗,今日民眾參與河川保育在政府及民間之間有多少的共識,例如台北市南港四分溪由地方學術單位主導,出版了四分溪導覽小冊,使民眾了解溪水保育的重要,雖然只是起步,卻是其他市鎮的參考模範,;屏東東港溪則顯得草根性較重,藍色東港溪保護聯盟成員涵蓋較廣,許多地方居民出於關懷鄉土而積極參與,並以行動實際勘查河川現況、舉發不法,而由於南部學術及公益團體成員的支援參與,聯盟各項活動內容皆有相當水準,數次多樣化的活動後,也成功引發了全國性的注意與關心。
但是民眾在水污染參與裡,我們可以發現到鄉村型與都市型的民眾所參與的程度有所不同,並有許多研究者在研究中發現,人際關係與人地關係是造成不同地區民眾參與程度不同的主要原因,例如人際關係方面,在都會區人際關係疏離,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以利益為考量;鄉村區人際關係密切,存有強烈之情感聯繫。在民眾參與自然保育工作上所需的合作與集體學習,是都會區民眾較大的主觀障礙;人地關係方面,都會區外來人口多,且生活高度機能化,與自然環境接觸的實際經驗與共同記憶缺乏,因此人地關係淡漠,參與者是以學者、媒體與公益團體等為主,在參與過程中扮演了理念推廣者與政策監督者的角色;鄉村區人口多為世居性質,日常生活、生產活動與自然生態密切連接,普遍具有環境相關的實際經驗與共同記憶,人地關係較為深刻,參與者大部分以親近河川、對其有深刻情感的熱心居民為主,而他們所扮演的角色是全面性的,既是理念推廣者、政策監督者,也是資訊交換中心與實際行動者。上述情況只是民眾參與的主觀條件,而客觀條件上,台灣的民眾參與可認為尚未成熟,究其原因,參與意願低落、參與認知不足、地方自治不健全等都是重要因素。雖然在主觀參與意願上,鄉村地區雖有較佳的條件,但在客觀條件上,因為地方自治制度不比都會區來的成熟,且媒體與非政府組織的力量不及都會區來的大, 這個差異造成鄉村區民眾的參與認知基礎較弱,也會直接影響到參與意願與品質。
由於都會區外來人口比例高,而河川溝渠化與高聳堤防等又限制了民眾與河川的接觸,民眾參與的動機缺乏;再加上都會區河川保育的技術問題特別複雜,難為一般大眾理解,更阻礙了民眾參與的意願。因此,媒體與學者的起頭角色特別重要,複雜的河川保育種種問題,由學者釐清並透過大眾媒體傳遞出去,吸引民眾的注意、建立普遍的認知。而接下來更須公益團體持續介入,透過各種形式的活動,組織各種意見與力量,使紛亂的社會力更為具體有力,而以輿論形式為主,發揮民眾參與的影響力。
鄉村區的民眾,日常生活與河川生態息息相關,尤其是上游地區,更有利害直接的關係,因此,民眾參與的動機較強,以鄉土情感與結合河川保育與社區發展等兩項為主。在鄉村型的民眾參與過程中,學者與媒體的角色不若都會區重要,屬於資訊提供與技術支援的角色(如河川專業知識的提供、組織活動人才的訓練)。反而是區域產業團體(如農會、水利會)、社區協會與公益團體等地方組織力量,是很關鍵的角色,除了推廣理念、舉辦活動、彙整意見外,亦可能代表一般民眾與政府單位協商與合作(由於鄉村區人口較少,所以較有此可能),進而在實質解決社區發展問題時,真正落實河川保育之民眾參與。
因此,推動民眾參與河川保育時時會遭遇這兩大類型的挑戰,釐清其異同並發展各自適合的模式,將能提供不同社經背景的地區於進行民眾參與時的參考。但是,不論這些類型間的差異為何,民眾參與河川保育的根本精神仍是相同的:那就是尋求流域民眾與河川生態間情感與利益的雙重聯繫,使河川保育工作能自發地落實並持續。所以有專家建議,在推動民眾參與時,都會地區應加強民眾與河川感性的接觸機會,並強調出民眾生活與河川生態兩者,隱藏在費用與管線後的生態關連性,使民眾參與有認知與情感的根基。而鄉村地區則應支援民眾所需資訊與經驗,並協助找出河川保育與社區發展的可能結合形態,使民眾參與有明確的目標與持續的動力。

水污染─民眾參與推廣計畫
政府除了訂定水污染防治法,讓環境有一套保護法規,使公司企業與民間單位清楚了解水資源利用的界線與限制外,並在本年度推動愛護水資源教育宣導服務計畫,成立「愛水、親水、節水」的珍水志工服務隊,目前北區與中區已進入成熟穩定期,並持續進行水庫導覽之服務工作,北區以石門水庫為主,內容以支援觀光業務,導覽解說為主,並協助其他諮詢服務為輔;而中區則是以集集攔河堰為服務地點,並協助展覽館管理與導覽人力,宣導集集共同引水計畫理念與台灣水資源概況,除此之外在台灣各區也有志工服務隊的推動,都有不錯的成效,在網路方面,建立「愛水人之屋」的網站,去傳遞相關訊息,更在民間透過選拔與表揚的方式,鼓勵節水績優單位,成為各界觀摩學習的楷模。政府推動許多計劃與活動,以民眾參與的方式,宣導給更多人知道水資源的重要與得到更多更大的迴響。
民眾參與模式以高雄縣桃源鄉楠梓仙溪、嘉義縣阿里山達娜伊谷最為著名。社區民眾組成巡護隊,負起家鄉溪流環境實際的保育監督工作。前來享受溪流環境、進行垂釣遊憩的遊客,則付出合理的費用,透過社區基金的方式,結合到社區發展上,提供社區民眾保育河川的持續性動力。 而我們更可以以淡水河與後龍溪為例,了解民眾參與的相關成效。
一.淡水河
台北都會區為全國首善之區,淡水河污染整治議題受全國性高度關注,行政機關也投注大量人力資金在整治工作上。但是,整個整治過程中(迄今已愈十年),都會區市民的參與程度似乎相當有限,以淡水河污染整治工作之複雜性(行政協調、財務籌措、工程技術與生態設計等),一般繁忙的都會區市民難以了解真正問題所在。再加上都會區民眾日常用水取得與生活廢污水排放皆透過管線進行,甚至是傍水而居的居民,受阻於高聳河堤,對河川多不熟悉,因此,更難產生切身的關懷,而透過大眾教育與公共媒體傳播的力量,上述的情況能獲得改善,都會區的居民將能更熟悉河川,了解河川與其生活的相關性,河川保育的問題與解決方案,以及自己能如何參與河川保育。
二、後龍溪
後龍溪生態保育協會成立於民國八十六年,組成成員純因溪釣興趣而結識。因河川環境改變,讓他們興起挽救的念頭,此時適逢台北科技大學「推動民眾參與水庫集水區管理計畫」(研究小組正於苗栗鯉魚潭水庫進行計畫),因此地方民間力量與外來專業團體有了聯繫。在專業團體的支援下,後龍溪生態保育協會快速地獲得經驗與資訊,成立組織、進行幹訓、籌辦活動等過程漸次展開,順利渡過摸索期,迄今已能獨立承辦活動,協會的目標也更形明確。
後龍溪生態保育協會的例子,顯現出地方自發力量的珍貴。由於成員皆為流域中居民,對於河川的感情是自然而深刻的,無須特別去誘發,而他們在進行保育理念的推廣時,更有極大的親和力與說服力。但是相對地,他們缺乏參與所需的資訊與經驗,需要外來的輔助。例如學術或公益團體能提供溪流生態資訊,指導監測方式,釐清河川管理的政策與法規,並可協助訓練成員企劃、活動之能力。這個例子說明了,以業餘義工為主體且資訊較缺乏的鄉村地區,外界適時且適度的引導、協助,是民眾參與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

除了政府主導,民眾還能做什麼
公共工程委員會有推展的全民督工的制度,舉發不安全、品質疑慮的公共工程缺失,使人們可以對週遭的環境盡一份心力,也可以參加水患治理監督聯盟,這是一非政府組織,其成立宗旨在拒絕野溪水泥化 ,保障子孫有水源、監督預算不濫用、保育山林大家來,近期目標:規劃設計階段工程會勘、參與石門水庫評鑑、參與官方工作小組相關會議、加強與在地、體及原住民的聯繫、推動第二次聽證會。透過該組織力量,達到監督政府水患、水保、河溪整治等工程的功能,人民可以藉由這個組織替政策與監督執行把關。
而有些民眾還會自主性的去組織團隊,特別監督並達到河川巡守與生態保育的功能,也藉以發展觀 光或者其他產業。以坪林鄉為例,十分重視環境保育,因為當地居民體認到豐富的生態資源才能吸引遊客,他們更自發性組成護魚隊,還向中央爭取到替代役男擔任護魚的工作,讓金瓜寮溪的封溪護魚非常成功,還有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為加強河川污染防治,制定河川巡守隊政策,擬結合學校、社區及民間團體的資源、人力,於各縣市成立守望相助河川巡守隊,另外透過河川鄰近社區團體協助辦理,俾結合地方力量來達成河川永續經營的目標,增加鄰近民眾休憩空間,並有效防杜河川違法傾倒廢棄物等違法(規)行為發生,徵求堤防鄰近鄉、鎮市民間社團、公法人、社區發展協會等共同參與維護管理工作以達成其目的,這些都是民眾可以去參與並協助完成的。
人民在心態上與行動上都要有所改變,才能讓我們的水污染的情況有所改變,畢竟人們對於水的情感、依戀,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的改變或消失,我們不能享受水的清澈美好,卻要其承受各種汙染,變的惡臭汙濁,也必需體認每一個人都是環境中的一分子,沒辦法獨立於環境之外而生存,自然資源並不是開發不盡,尤其的孕育生命的珍貴水資源更是要好好愛護,學習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回復人與自然和平共處的水環境,不要讓美好的記憶最後成為歷史。

李婕 提到...

961916黃其偉 961923李婕 961929鄧去非

升學制度不斷更改 什麼方式符合期待
大學升學考試有新變革,教育部在2008年11月21日研擬構思,把現有的大學學測、指考兩次升學考試變一次,採多元測驗,並合併採計高中在校成績,減輕學生壓力。不過這項「大膽」大學入學方案,相關細節還在研究中,預計在明年中旬提到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討論,目前還沒有實施的時間表。

從聯考到多元入學 再回到一次考試
台灣近六十年教育史上,前四十年學校數與學生數逐漸增多,升學壓力逐步變成每年畢業生的一大夢魘,各大學與高中乃想出聯合招生(聯考)的對策,以為因應,初始被認為是一大良策。其理由是公平、無私、客觀又可使考生免於各校奔波之苦,迄民國七十年代止,聯考乙事雖每年不幸發生一些弊害,但無人敢挑戰這項號稱最公平而無可取代的考試辦法。

民國七十六年後,台灣社會驟然走向自由、開放、多元、民主,人才培育管道也趨向多元化,聯考的公平性開始受到質疑,一試定終身是否真公平,如何才是真正培育多元人才的良策,一一出爐,教育部開始小心翼翼地組成專案小組,進行相關研究近十年之久,並請公私立大學集資成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最後在民國八十七年左右,正式宣布以多元入學考試,取代大學與高中聯考,筆者認為這是台灣教育史劃時代的創舉。

多元入學考試包括:學測(基測)、指考、申請甄選、登記分發、身心障礙考試以及八種特殊身份考生優待加分辦法等,一度被污名為「多錢」入學,而考生每年必須面對各種不同考試,身心疲累不亞於聯考,每年大學學測和指考也動用了龐大的人力、物力及財力,曾被批評得體無完膚,後經教育部查納建言,加以整併後,社會上的攻擊與爭執之聲,才略見好轉,但再改革之議,時起時伏。當前的多元入學方式,國三或高三畢業生大多要參加二次基測或學測(指考),經常國中或高中三年級或三下全用來複習或模擬考,影響正常教學甚為明顯。若改進參加一次考試,再以成績單申請多校(多次)亦能完全滿足上一級學校招生及每個考生之需要,至於明星學校或特殊需求的學校可採計學生在校成績如:品德、體育、社團或全國(國際)競賽成績等,只要證據明確且不影響公平性,均不失為可考慮研究的方案。

台灣特有的兩次入學考試
「全世界哪有國家像台灣一樣,升學各舉辦兩次全國性考試?」教育部長鄭瑞城以此來詢問高教司官員,結果探詢駐外單位才發現,根本沒有一個國家這樣做過,也讓鄭瑞城思考是否要做一次「大膽改革」。

鄭瑞城舉例說,台灣學生不但放學後要上第八節、第九節課,連早上都要早早到校考試,整個相當「畸形」,他提出,或許將升高中與升大學從兩次考試改成一次考試也是可以討論的方向。教育部正參考各國入學方案,如美國的SAT 測驗是評鑑學生的基本能力,考生可以自由選擇時間,但卻是同一類型的考試;日本是各大學有自己考試,如東京大學每年都有 5萬名考生報考。未來也可能將所有考試項目集中在一星期內考完,考生可以自由選擇考試項目。

擬減升學考試次數 教育團體贊成
教育部擬將升學考試兩次變一次,全國家長團結聯盟表示贊成,但更希望朝免試升學方向發展;全國教師會也認同教育部歸零思考、重新出發。

全家盟贊成教育部兩次變一次的升學制度改革,但更希望大幅提高申請入學的名額,並且朝免試方向走。全家盟理事長謝國清表示,申請入學用多元角度衡量學生程度是好的,甚至可以考慮將品格納入升學採計,而申請入學已經實行多年,台灣已經相當有經驗,他有信心可以避免申請入學的弊端,但同時也要教育社會不要做假,讓申請入學更公平。

全教會理事長吳忠泰也說,過去為改革聯考制度,才變成現今模樣,是該到歸零思考的階段了。他進一步指出,重點不在於升學考試兩次變成一次,而且現在言之過早,大學指考與國中基測都是要改良之前制度的不足,卻又產生新的問題,教育部應該整體考量,例如大學應該思考國際競爭力問題。

學生的看法
對於未來升大學的考試兩次將改一次,學生普遍不太贊成,新竹女中一年級的林盈君同學認為:『在現行的考兩次的制度中,考生在第一次的考試中如有突發狀況,諸如交通意外或是個人生理因素而導致考試當天的表現不盡理想,則還有第二次的機會,若只考一次的話則負擔向對較高的風險,如果沒考過則要再多花一年重考。』,而位於新竹市的香山高中的學生林芯妤則認為:『考試制度如果我在第一次的考試中就得倒了理想的成績,那我就有了半年的休息時間,可以做其他的打算,如出國遊學在台補習深造,又或者是打工等等,來充實自己。』位於北縣的中和高中的學生蔡堃達則認為:『如果考試只剩下一次那重考的人只會更多,因此很有可能肥了辦補習班的重考班』,學生們普遍認為在兩次的升學考試改一次後,在校成績的在未來升學成績的比重變高,只會帶給學生們更大的壓力也違反了多元升學的理念。

順應時代的改變
考試文化已有一、二千年的歷史,科舉考試制度是一個社會中是必須存在的,但任何考試應符應時空環境的變異,力求革新與調適。在民國87年台灣已勇敢地破除聯考的弊病,多元入學考試雖較符合當前社會變遷的需求,但該制度實施十年以來,已有弊端及不足之處慢慢浮現,教育者應以大刀闊斧的態度與毅力,果斷的改革當前的入學制度,而不是盲目模仿他國制度,應找出符合台灣環境與現況的升學方式或管道為國家社會培育更多傑出而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