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5日 星期一

期末專題投票區

期末專題投票開跑囉!!
請同學選出您心目中最愛的前三名專題
會在最後一次的上課頒獎喔
獎品豐厚!!請大家踴躍參與^^
感謝您的配合

2 則留言:

小花 提到...

961909 李依柔 961913 劉芝蓉
961925 周曉晨

吃到飽大學問,不景氣下的消費者新寵!!

隨著經濟不景氣蔓延全世界,台灣也無法倖免,許多在台知名企業與連鎖店紛紛關門大吉。但或許有人發現,一種餐飲文化正快速興起,店家數量還有越趨增多的趨勢------那就是吃到飽。
吃到飽店家現在蔓延全台,分店一家接著一家開,成為許多團體聚餐聚會的選擇,但是是什麼原因造成吃到飽店家如此快速發展呢?消費者又是因為什麼因素選擇到吃到飽店家消費?

補償作用與需求理論
元智大學心理學麥麗蓉教授認為,若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現代飲食文化的趨勢,有兩個觀點可以切入。一個是比較屬於精神方面的分析,從佛洛依德的「補償作用」來看,人處理自身焦慮與吃到飽之間可能是有一些連結在的。
教授提到,佛洛依德曾經說過,人在生活上很需要去面對的就是如何去處理我們自己的焦慮。吃到飽的現象,可能反映,現代人在生活上遭遇各式各樣的焦慮,比如說工作的焦慮,人際關係,心理關係等等,這個焦慮需要有一個出口,或一個轉化。有些人可能是用吃,或過分的吃,去補償內在焦慮不安的一種狀態。
不過,麥麗蓉教授也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以一個積極的角度來看吃到飽。她說,一般人對馬斯洛的理解,好像就是要滿足第一層生理需求之後,才有可能去尋求上一層的需求。但其實某些人並非生理需求沒有被滿足,而是過度滿足。他已經吃飽了,還是放縱口慾,一直在第一個層次打轉。而馬斯洛的理論中也有一個正面的提醒,一個層次滿足後,理當再往更上提昇,尋求安全、愛跟隸屬,再到尊重、最後自我實現。
教授也說到,有時候我們想要去吃到飽,可以靜下心來問自己到底是真的是你生理上真的飢餓了,養分不足,還是需求心理層次上的某一個東西,要去代替補償,這也是值得我們去分辨的。

金錢有限 欲望無窮
另外,元智大學經濟學的吳菊華教授表示,以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吃到飽這個現象,可用邊際效用理論來解釋。
邊際效用理論是:消費者每次多拿到相同的東西,再多消費一單位,它為消費者額外帶來的高興程度的多寡。邊際效用會隨著得到次數增加,滿足程度會遞減。「效用」則是當消費者買了一個東西,高興或滿足的程度。
因此在一片不景氣中,消費者金額有限,會更謹慎評估哪家店能帶給他最高的效用。而吃到飽的價位(299、399等)平實,並且能提供消費者無限量的食物,食物種類也較多樣化,能一次滿足多種不同口味的顧客,因此消費者選擇吃到飽能帶來最高的效用。
“人們以有限的金錢滿足自身無窮的欲望”, 這是吃到飽現象依然興盛的最簡單的理由。

經濟不景氣,吃到飽店卻人山人海?
元智大學「消費者行為」羅惠宜教授認為,若以「消費者行為」的角度來看,吃到飽是說是一種motivation(動機)。它所給消費者的誘因為:以不貴的價錢提供多樣化選擇滿足消費者的飽足感。
吃到飽店家以類似簡餐店的價格提供有別於簡餐單一化的選擇,讓消費者除了可以吃飽外,在食品上有更多樣化選擇,利用多樣化附加食品令不同類型的消費者在其中得到滿足感。
299 vs. 300學問大不同
定價上來說,商家所運用的數字行銷手法也相當有趣,他們所利用的是消費者的心理知覺:299與300雖然是差不多的數字,但對於消費者來說2與3,他們所查覺到的是3就是多了那麼一點,但其實價格也只多了一塊。所以從「消費者行為」來說,也可以說消費者對於價格知覺的敏銳度是不高的。我們也可以從現今許多吃到飽店家所訂出的價格看出些端倪,例如:199、299、369等數字。這些數字皆會讓消費者有:好像比較便宜的感覺。
吃到飽的定義
有人或許會有疑問,吃到飽店家如果大家都來吃到飽,這樣商家還有得賺嗎?事實上,答案是肯定的!吃到飽店家就品質上來說,也因價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我們可以發現低價位的吃到飽店家利用「以量制價」的方式來抓定成本,而就客群來說,也分為男性以及女性客群。就女性客群來說去吃到飽的原因可能是:大型聚餐、熱鬧、聊天,而就男性客群來說去吃到飽的原因可能真的就是要吃到飽。
此外我們也可以發現店家裡都有提供主餐,但一定都是單點,不會讓消費者吃到飽的。這其中所代表的是它的價格以及品質(quality)是高的,而店家往往所利用的是價值比較便宜的食材令消費者從其中得到飽足感以及滿足感,這就是吃到飽的定義了。
消費者心理戰術
不知道大家再吃吃到飽時,有沒有曾經想過或發現一些奇特又規律的現象,而這些又可稱為是店家對於消費者的心理戰術,例如:雖說是吃到飽店家,但就水果來說,店家一定是有限量以及限時供應的,店家也會觀察消費者行為來決定補架時間的快慢。因為食物的多樣化所以就價格品質較高的食物而言,補貨的速度可以是慢的,而就價格品質較低的食物,補貨的速度是快的,店家利用這些較便宜的食物令顧客能快速得到飽足感。
此外,店家在食品陳列上也是有特別設計過的,店家會在消費者所直視的視野放置較便宜以及容易飽足的食材,而較貴的食材往往放置最高或是最低的層架也就是視野不容易接觸到的地方,而飢餓的消費者進入店家後往往就會直接拿取視野所及的食材,這時的消費者是不理性的,尤其面對的是多樣化的選擇,這也就達到店家的目的了。
其實,吃到飽店家連帶位也是有撇步的,仔細回想,服務生是否都將你帶往靠窗(外)的位置呢?這也是利用消費者心理而來的,還沒進入吃到飽店家的消費者(在沒有任何店家資訊下)會依據店裡的人數多寡來判定這家店是否好吃,若是排隊的人很多或是店裡位置被坐滿了,消費者的心理就會有種這家店應該很不錯的感覺,進而想要進入消費。
近來有些吃到飽店家更看準消費者心理,推出了一人一裝盤的方式,而且盤子似乎有縮小的趨勢,這就是利用消費者是否願意再次起身裝盤的動機是否強烈的心理,而這樣的方式的確可以削減消費者的欲望,相同的,若是裝盤區的位置距離消費者太遠也會減低消費者的裝盤次數。
中低價位「吃到飽」的崛起
就客層來說,我們回歸到價格定價的地方有分為199、299的中低價位,是年輕人比較能負擔的,就所得而言是屬於中低收入的消費者,就年齡來說是學生以及初入社會的上班族。而所得收入中高以上的客群,即使景氣不好對於品質的要求,還是會有所衡量,就同樣的價格會選擇品質較高的套餐,而非吃到飽。若要吃吃到飽則可能選擇中高價位但品質較佳的buffet。而在現今經濟不景氣之下,過去的中高價位吃到飽店家皆陸陸續續被中低價位的吃到飽店家所取代。
就食材搭配上來說,可以發現店家的巧妙手法:例如在颱風季節過後,明顯發現葉菜類的減少,取而代之的是玉米等的根莖類,這就是食材搭配,隨著季節以及菜價的變動而有所不同。店家搭配食材,讓消費者可以快速得到飽足感,卻也令消費者有多樣化選擇的感覺,這就是吃到飽在景氣寒冬下依然人山人海的秘密武器吧!
Perspective value
「察覺價值」,就像消費者付出了199、299的價格,看到的是多樣化的食品,擁有多樣化的選擇,反映在消費者的心理就好像是:我可以吃到這麼多的東西,基本上來說就滿足了消費者想要吃到飽的一種心理。
Value= price + quality → Value= price+ quantity
一般來說Value= price+ quality,而吃到飽店家則是用多樣化來取代quality。也就是利用quantity(量)來取代quality。所以消費者就能從其中的價格以及多樣化的食品達到心目中的理想價值。但就不同的客群來說,例如:對於收入中高客群來說,他們心目中的Value= price+ quality就不是以quantity(量)來取代quality了!quantity的部分就是針對年輕人來說了,因為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吃到飽。再來就是中高所得的客群,可能也有一定的年紀,對於健康保健的部分也就會特別注意,所以對於quality的標準也就更高了。
Need? Want?
吃到飽店家滿足了消費者的生理需求(need)令消費者得到飽足感,同時也因為食品的多樣化選擇滿足了消費者的欲望(want)

吃,看似最基本,與生活最密不可分的要素,也可以讓人有很多不同的思考。從經濟上的邊際理論,了解我們對滿足的感覺;也許就是因為店家的一些小策略,讓吃到飽如此吸引人;或者,選擇吃到飽可能是我們處理焦慮的一種方式,如同麥麗蓉教授所說,藉此多停下來自我覺察,會更了解自己,有不一樣的收穫!

Unknown 提到...

水污染另類思考─民眾參與

組員:徐思婷963010、葉承蓁961937、黃莞婷961905、謝旻芳962714

台灣水‧不清晰
台灣地區的年平均降雨量雖然高達2,510公厘,但是集中於五月到十月,且因地形的影響,河流均短而陡,河川流量隨降雨而迅速漲落,卻無法儲存到水量,台灣的含水量本來就小,在加季風氣候在冬春之季時流量極小,缺乏對有害物質稀釋的能力。而台灣近幾十年來經濟成長快速,生活水準提升,造成用水量大增,不斷產生的汙染物持續的進入水體,超過了水體的涵容能力,水汙染的產生無可避免。且隨著工商人口發展,國民生產毛額增加,在高密度的人口壓力及早期重經濟輕環保的工業政策下,汙染防治工作未同步趕上,大量未經妥善的廢汙水日夜排放,使得水汙染問題持續惡化,例如市鎮污水、工業廢水、畜牧廢水及垃圾滲出水等,夾帶大量污染物排入河川,由於廢水量大,超過河川之涵容能力,使得台灣地區之各河川大都受到不同程度之污染,地下水及沿岸的海水品質也受到影響。如今經濟及人口的成長雖有減緩的趨勢,但是早己超過負荷的水體卻仍然男友顯著的改善。因此不管在國民健康、生態環境、景觀休閒娛樂等生活品質上,水汙染的改善都是令人關注的焦點。

水污染從哪來
水汙染是由於汙染物未經妥善處理即排入水體,超過了水體的涵容能力,使水的品質下降或影響水體的正常用途。水汙染的來源主要有河水污染、水庫與湖泊污染、地下水污染與海水污染。
河川污染源包括生活污水、事業廢水、畜牧廢水、垃圾污染,非點源污染..等,其中以生活污水與工業廢水最為廣泛,生活用水近幾年有緩和的趨勢,因為政府的推廣與污水下水道的建設,使得生活污水方面有逐漸改善,但由於削減率不高,所以仍有高達80%以上的生活汙水是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水體,在人口及生活水準難以降低的情況下,只有從汙水的處理率上著手。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的資料,汙水處理率包含公共汙水下水道普及率、專用汙水下水道普、及率及建築物汙水設施設置率,其中汙水下水道建設除了台北市之外,全台灣的比例一直嚴重落後。過去汙水下水道建設落後,主要是內政部的「下水道發展方案」要求省府和地方政府負擔三成配合款,由於下水道建設是不容易被民眾察覺的公共建設,在地方財源窘困的情況下,政府官員寧可將經費用於民眾可輕易看到的項目,致使我國汙水下水道建設相當落後。
至於建築物汙水處理設施,包含化糞池、合併式汙水處理設施、及汙水處理設施。其中汙水處理設施是大型社區或建築設置的汙水處理廠,性質類似於專用汙水下水道。早期的建築物通常只設置化糞池,化糞池除了糞尿的處理之外,並未處理其它的生活雜排水,其處理的效果十分有限。合併式建築物汙水處理設施則是一種能夠合併處理家庭汙水及糞尿廢水的設施,被認為是一種與一般汙水處理廠具同等效果的處理方式,但因為用地的關係,多被設置於建築物的?式基礎之內,維護與操作均不易,汙水處理的功能不彰。
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有許多工廠並非設於工業區或根本未向政府辦理登記,造成製造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未經處理即排放至一般的排水設施中,直接流向河川中造成嚴重的污染。與畜牧業相同的是,許多工廠的規模大都很小,業主既沒有資金、規模及意願去從事改善污染設備的投資,最嚴重的是有許多工廠根本是未經登記的地下工廠,他們所造成的污染更是被一般的調查所忽略。
水庫湖泊的主要汙染源為非點源的暴雨沖刷、農業迴歸水、集水區不當的開發、另外小部分來自點源的畜禽養殖、遊憩觀光活動及集水區中居民的排水、垃圾、工廠排水等。在20座主要水庫中,寶山、明德、鯉魚潭、仁義潭、蘭潭、白河、南化、鏡面、澄清湖、鳳山等十座水庫達到優養化的層級,水庫優養化比率也高達50%,污染相當嚴重。
地下水的汙染來源主要是受到地表汙染物、廢棄物處理、農業迴歸水等之下滲及貯槽、管線洩漏下滲等影響。而海洋則是河川汙染物最終的承受水體,河川的汙染及都市的非點源汙染是海洋無法不接受的汙染源。

人與生態的關係影響民眾的參與
雖然政府也有注視到水資源與污染的議題,但畢竟在經費與作業上的困難,台灣目前對於這方面的處理還是不盡完善,但是卻有許多民間團體,正在默默關注這些問題而發起活動進而改善,水污染得到民眾參與才是最根本的解決。而台灣由於地形使然,各河川由中央山脈成輻射狀流出,上下游自然環境差異極大,因此,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上亦呈現不同的族群文化與社經活動。這樣的背景使得河川保育的民眾參與更具重要性,因為,不同社經背景的族群,有不同的利益與價值觀,河川管理要具備面對不同條件的彈性,便需要民眾參與。
早期台灣的河川管理模式中,民眾參與並未受到重視,所幸近年來台灣蓬勃的民間力量逐漸展現,經過許多地區的摸索經驗,今日民眾參與河川保育在政府及民間之間有多少的共識,例如台北市南港四分溪由地方學術單位主導,出版了四分溪導覽小冊,使民眾了解溪水保育的重要,雖然只是起步,卻是其他市鎮的參考模範,;屏東東港溪則顯得草根性較重,藍色東港溪保護聯盟成員涵蓋較廣,許多地方居民出於關懷鄉土而積極參與,並以行動實際勘查河川現況、舉發不法,而由於南部學術及公益團體成員的支援參與,聯盟各項活動內容皆有相當水準,數次多樣化的活動後,也成功引發了全國性的注意與關心。
但是民眾在水污染參與裡,我們可以發現到鄉村型與都市型的民眾所參與的程度有所不同,並有許多研究者在研究中發現,人際關係與人地關係是造成不同地區民眾參與程度不同的主要原因,例如人際關係方面,在都會區人際關係疏離,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以利益為考量;鄉村區人際關係密切,存有強烈之情感聯繫。在民眾參與自然保育工作上所需的合作與集體學習,是都會區民眾較大的主觀障礙;人地關係方面,都會區外來人口多,且生活高度機能化,與自然環境接觸的實際經驗與共同記憶缺乏,因此人地關係淡漠,參與者是以學者、媒體與公益團體等為主,在參與過程中扮演了理念推廣者與政策監督者的角色;鄉村區人口多為世居性質,日常生活、生產活動與自然生態密切連接,普遍具有環境相關的實際經驗與共同記憶,人地關係較為深刻,參與者大部分以親近河川、對其有深刻情感的熱心居民為主,而他們所扮演的角色是全面性的,既是理念推廣者、政策監督者,也是資訊交換中心與實際行動者。上述情況只是民眾參與的主觀條件,而客觀條件上,台灣的民眾參與可認為尚未成熟,究其原因,參與意願低落、參與認知不足、地方自治不健全等都是重要因素。雖然在主觀參與意願上,鄉村地區雖有較佳的條件,但在客觀條件上,因為地方自治制度不比都會區來的成熟,且媒體與非政府組織的力量不及都會區來的大, 這個差異造成鄉村區民眾的參與認知基礎較弱,也會直接影響到參與意願與品質。
由於都會區外來人口比例高,而河川溝渠化與高聳堤防等又限制了民眾與河川的接觸,民眾參與的動機缺乏;再加上都會區河川保育的技術問題特別複雜,難為一般大眾理解,更阻礙了民眾參與的意願。因此,媒體與學者的起頭角色特別重要,複雜的河川保育種種問題,由學者釐清並透過大眾媒體傳遞出去,吸引民眾的注意、建立普遍的認知。而接下來更須公益團體持續介入,透過各種形式的活動,組織各種意見與力量,使紛亂的社會力更為具體有力,而以輿論形式為主,發揮民眾參與的影響力。
鄉村區的民眾,日常生活與河川生態息息相關,尤其是上游地區,更有利害直接的關係,因此,民眾參與的動機較強,以鄉土情感與結合河川保育與社區發展等兩項為主。在鄉村型的民眾參與過程中,學者與媒體的角色不若都會區重要,屬於資訊提供與技術支援的角色(如河川專業知識的提供、組織活動人才的訓練)。反而是區域產業團體(如農會、水利會)、社區協會與公益團體等地方組織力量,是很關鍵的角色,除了推廣理念、舉辦活動、彙整意見外,亦可能代表一般民眾與政府單位協商與合作(由於鄉村區人口較少,所以較有此可能),進而在實質解決社區發展問題時,真正落實河川保育之民眾參與。
因此,推動民眾參與河川保育時時會遭遇這兩大類型的挑戰,釐清其異同並發展各自適合的模式,將能提供不同社經背景的地區於進行民眾參與時的參考。但是,不論這些類型間的差異為何,民眾參與河川保育的根本精神仍是相同的:那就是尋求流域民眾與河川生態間情感與利益的雙重聯繫,使河川保育工作能自發地落實並持續。所以有專家建議,在推動民眾參與時,都會地區應加強民眾與河川感性的接觸機會,並強調出民眾生活與河川生態兩者,隱藏在費用與管線後的生態關連性,使民眾參與有認知與情感的根基。而鄉村地區則應支援民眾所需資訊與經驗,並協助找出河川保育與社區發展的可能結合形態,使民眾參與有明確的目標與持續的動力。

水污染─民眾參與推廣計畫
政府除了訂定水污染防治法,讓環境有一套保護法規,使公司企業與民間單位清楚了解水資源利用的界線與限制外,並在本年度推動愛護水資源教育宣導服務計畫,成立「愛水、親水、節水」的珍水志工服務隊,目前北區與中區已進入成熟穩定期,並持續進行水庫導覽之服務工作,北區以石門水庫為主,內容以支援觀光業務,導覽解說為主,並協助其他諮詢服務為輔;而中區則是以集集攔河堰為服務地點,並協助展覽館管理與導覽人力,宣導集集共同引水計畫理念與台灣水資源概況,除此之外在台灣各區也有志工服務隊的推動,都有不錯的成效,在網路方面,建立「愛水人之屋」的網站,去傳遞相關訊息,更在民間透過選拔與表揚的方式,鼓勵節水績優單位,成為各界觀摩學習的楷模。政府推動許多計劃與活動,以民眾參與的方式,宣導給更多人知道水資源的重要與得到更多更大的迴響。
民眾參與模式以高雄縣桃源鄉楠梓仙溪、嘉義縣阿里山達娜伊谷最為著名。社區民眾組成巡護隊,負起家鄉溪流環境實際的保育監督工作。前來享受溪流環境、進行垂釣遊憩的遊客,則付出合理的費用,透過社區基金的方式,結合到社區發展上,提供社區民眾保育河川的持續性動力。 而我們更可以以淡水河與後龍溪為例,了解民眾參與的相關成效。
一.淡水河
台北都會區為全國首善之區,淡水河污染整治議題受全國性高度關注,行政機關也投注大量人力資金在整治工作上。但是,整個整治過程中(迄今已愈十年),都會區市民的參與程度似乎相當有限,以淡水河污染整治工作之複雜性(行政協調、財務籌措、工程技術與生態設計等),一般繁忙的都會區市民難以了解真正問題所在。再加上都會區民眾日常用水取得與生活廢污水排放皆透過管線進行,甚至是傍水而居的居民,受阻於高聳河堤,對河川多不熟悉,因此,更難產生切身的關懷,而透過大眾教育與公共媒體傳播的力量,上述的情況能獲得改善,都會區的居民將能更熟悉河川,了解河川與其生活的相關性,河川保育的問題與解決方案,以及自己能如何參與河川保育。
二、後龍溪
後龍溪生態保育協會成立於民國八十六年,組成成員純因溪釣興趣而結識。因河川環境改變,讓他們興起挽救的念頭,此時適逢台北科技大學「推動民眾參與水庫集水區管理計畫」(研究小組正於苗栗鯉魚潭水庫進行計畫),因此地方民間力量與外來專業團體有了聯繫。在專業團體的支援下,後龍溪生態保育協會快速地獲得經驗與資訊,成立組織、進行幹訓、籌辦活動等過程漸次展開,順利渡過摸索期,迄今已能獨立承辦活動,協會的目標也更形明確。
後龍溪生態保育協會的例子,顯現出地方自發力量的珍貴。由於成員皆為流域中居民,對於河川的感情是自然而深刻的,無須特別去誘發,而他們在進行保育理念的推廣時,更有極大的親和力與說服力。但是相對地,他們缺乏參與所需的資訊與經驗,需要外來的輔助。例如學術或公益團體能提供溪流生態資訊,指導監測方式,釐清河川管理的政策與法規,並可協助訓練成員企劃、活動之能力。這個例子說明了,以業餘義工為主體且資訊較缺乏的鄉村地區,外界適時且適度的引導、協助,是民眾參與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

除了政府主導,民眾還能做什麼
公共工程委員會有推展的全民督工的制度,舉發不安全、品質疑慮的公共工程缺失,使人們可以對週遭的環境盡一份心力,也可以參加水患治理監督聯盟,這是一非政府組織,其成立宗旨在拒絕野溪水泥化 ,保障子孫有水源、監督預算不濫用、保育山林大家來,近期目標:規劃設計階段工程會勘、參與石門水庫評鑑、參與官方工作小組相關會議、加強與在地、體及原住民的聯繫、推動第二次聽證會。透過該組織力量,達到監督政府水患、水保、河溪整治等工程的功能,人民可以藉由這個組織替政策與監督執行把關。
而有些民眾還會自主性的去組織團隊,特別監督並達到河川巡守與生態保育的功能,也藉以發展觀 光或者其他產業。以坪林鄉為例,十分重視環境保育,因為當地居民體認到豐富的生態資源才能吸引遊客,他們更自發性組成護魚隊,還向中央爭取到替代役男擔任護魚的工作,讓金瓜寮溪的封溪護魚非常成功,還有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為加強河川污染防治,制定河川巡守隊政策,擬結合學校、社區及民間團體的資源、人力,於各縣市成立守望相助河川巡守隊,另外透過河川鄰近社區團體協助辦理,俾結合地方力量來達成河川永續經營的目標,增加鄰近民眾休憩空間,並有效防杜河川違法傾倒廢棄物等違法(規)行為發生,徵求堤防鄰近鄉、鎮市民間社團、公法人、社區發展協會等共同參與維護管理工作以達成其目的,這些都是民眾可以去參與並協助完成的。
人民在心態上與行動上都要有所改變,才能讓我們的水污染的情況有所改變,畢竟人們對於水的情感、依戀,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的改變或消失,我們不能享受水的清澈美好,卻要其承受各種汙染,變的惡臭汙濁,也必需體認每一個人都是環境中的一分子,沒辦法獨立於環境之外而生存,自然資源並不是開發不盡,尤其的孕育生命的珍貴水資源更是要好好愛護,學習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回復人與自然和平共處的水環境,不要讓美好的記憶最後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