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晚安,祝你好運"心得感想

麻煩依照上一次的作業一樣公布在此處的留言
上一次的作業很多同學的稿都相當有水準

很多很有創意、有些雙關運用的很好
同學辛苦囉^^

助教 昭宇上

16 則留言:

李婕 提到...

961908黃玟寧 961917陳秀筠 961923李婕

《晚安,祝你好運》這部2005年由喬治克龍尼自導自演的電影,主要不是在探討媒體有多壞,或是利用媒體的人有多可惡,而是想談談一個媒體應該學習的典範:新聞媒體人該持有的立場,該保有的素養,以及傳播業到底該帶給大眾什麼的省思。 喬治克龍尼以輕鬆不說教,不企圖強烈說服人的口吻,而只是單純以1950年代新聞工作人員挑戰麥卡錫議員的事件為主題,向我們展現了身為傳播媒體業秉持著公正正義的精神,而不是一味盲目的接受消息,不過濾,不思考的一直報導。

先提提這部片中簡單明確的二元對立情況,其一便是媒體記者與政客之間的衝撞,這在台灣不遑多說是一個現在進行式,當1945結束了二戰之後,戰爭所帶來的創傷及害怕戰爭再起的陰影並未淡化,有心的政客利用民眾渴望穩定的情緒,加深民眾對敵對陣營(共產主義)的反感,進而打擊異己來獲取政治上的利益。於是出現了類似台灣的「白色恐怖」加上「愛台灣」的綜合體:「麥卡錫主義」。參議員麥卡錫公開指稱,有200名共產黨滲入聯邦政府,他要把這些壞份子揪出,於是上至政府高官下至平民百姓人人自危,由麥卡錫所主導的特別調查委員會開始進行各種「調查」,不需明確證據只要合理懷疑就可以舉發,許多機構團體被迫簽署忠誠條款,如有不從很可能就列入黑名單,許多民眾深受其害。
對於這個社會上的種種事件,有時候你無法論及對錯,有時候你只能無奈嘆息,當然也有時候你可以為自己的觀點奮起對抗,但無論如何你都只能是歷史上的某一面,而永遠無法改變人類多樣化的特質,即使有些面貌你覺得既恐怖又邪惡。這是我對這部電影的感想,我想歷史雖已為我們定好了黑白成敗,但任何事件,都有觀它的許多面貌,當年的敗將,是真的邪惡,還是自有他的定見?相信麥卡錫議員事件有很明確的是非分野,但我很開心能看到這部電影並不傳統地去突顯這個主題,而是單純描寫某一弱勢在對抗另一強權時,所遇到的各種心境與決策。片中主角蒙洛去採訪受害者,讓受害者發聲,並針對對手麥卡錫言行的不合理處加以批判與說明,讓節目觀眾清楚了解麥卡錫主義帶來的影響,以及對美國民主自由的危害。蒙洛的理論與呼籲立場仍然有力,卻不至於壓倒性地將麥卡錫打入修羅深淵。你會認同主角的理念,卻不會因此過度將角色黑白分明化。我覺得這是很棒的觀點,它讓我們更能從中得到自我思考的機會。

宣佑 提到...

新聞採訪寫作~Good night,and good luck觀後心得
指導老師:王小惠 老師
資傳2B 961901潘宣佑 961904薛又睿 961912黃貞鳳

白色恐怖這個禁止人民發聲的年代,我們這個世代沒有經歷過,雖然有點難以體會到那個年代下的緊張壓力,但從這部片子當中,多多少少可以感受到那時候的恐懼。以下分三個部分來分析我們這組的看法。

白色恐怖(台灣與美國比較)
麥卡錫在他任職參議員期間,大肆宣染共產黨侵入政府和輿論界,在文藝界和政府部門煽動人們互相揭發,無端使人民受到迫害,隨意的指控以及誣陷,試圖想將人民的恐懼擴大,造成大家的恐慌。並且要求美國人效忠宣示的行為,風行一時,影響了美國許多地方。
在受脅迫下的CBS,仍有少數人決心為言論自由和報導的真實意義奮鬥努力,對抗此時瀰漫美國的麥卡錫主義,揭露麥卡錫剝削人民、言論自由的真相。
相對的,在台灣也有白色恐怖時期,當時因為有通過《懲治叛亂條例》以及《動員戡亂時期宿匪諜條例》,增加了解釋犯罪的構成要件,公權力也在長期戒嚴下濫用,人民的基本權利完全失去保障。時間上相較美國更長達四十年之久,所受傷亡人數也較美國人數高。由於美國是以自由立國的國家,在這些在表達自我意見的管道上,較為自由開放,也比較能接受與尊重他人的意見。
在廣播電視、電影和廣告業當中,也受到衝擊,電影當中,提到言論以及新聞自由,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機,只能以官方所訂定的報導方式,報導出來,沒有了新聞的自主性,更喪失了報導的真實意義。

GOOD NIGHT,AND GOOD LUCK特寫
在此片中,以黑白色調做為電影的色彩基調,讓人可以感受到1950年代的電視影像模式。那時候還未出現彩色電視,用這種黑白底片拍出來的感覺,如同記錄片一般,加深了事件的真實性,片中使用的媒體機器,也很符合那個年代應該有的設備,如此,讓觀眾欣賞起來更有說服力,也更有突出性。
電影當中,配樂部分也是特別之處,都以「人聲」做為背景音樂居多,很多時候,都是一個胖胖的黑人婦女在錄音室唱歌的畫面所呈現,當她一唱歌,我們就可以看出未來劇情的走向,或是劇中人物的心情,歌詞配合著整部片的脈絡,訴說故事的情節。除此之外,也有用爵士樂來做電影的背景音樂。
  片中的主角艾德華‧蒙洛(Edward R. Murrow)在面對各方的壓力時,他
不顧反對的聲浪,展現出了一位專業新聞人的風範,堅定地報導出他認定的事實。
在那個白色恐怖的年代,即使是親人看個政治立場不同的報紙,就有可能被迫離職,任何事只要意見不同,就會被貼上共產分子的標籤,完全沒有任何的自由可言;可是在這種大環境下,蒙洛不畏強權報導出了「真實」,這是由被限制的自由所展現出的真實。
自由與限制
在白色恐怖的年代,是有言論自由的限制的,人們不可以自己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毫無保障人民權利可言,在權威的統治下,大家變得噤聲,不敢表達自己心中的想法與念頭。但在與時俱進的時代下,這些限制人民的政策越來越不符合民情,在民眾越來越有想法之後,勢必會出現衝突與暴動,然而,美國CBS的電視工作者,卻無畏懼權威與壓迫,勇於表達自己對於新聞或是其他事件的看法,對抗當時權力極大的麥卡錫,捍衛媒體的自由,甚至是人民的基本權利,所做努力,創造了新聞媒體的新世紀;而如今,台灣媒體亂象叢生,似乎已經違反了當時這些人所做努力的意義,新聞媒體當中充斥著商業利益的蹤跡,或是政治色彩。新聞不就是報導事實的真相而已嗎?何來許多外來因素參雜其中,使真實的事件轉變為有預設立場的新聞;誇張的報導,只會帶給民眾焦躁與不安。學習不帶任何色彩或立場,準確報導事實的真相,或許都還是台灣媒體所應該學習的課題與關注焦點。

song la 提到...

961926魏梓頤 961938馬映帆 961940賴靜怡

  上週老師給我們看了這部電影《晚安,祝你好運》,一開始看片名,還以為是個溫馨感人的片子,看完了以後,才知道電影裡討論到的內容是多麼有深度!片中所探討的,是一個與我們現在息息相關的過去,沒有了這些勇敢的CBS工作團隊的發聲,今日我們也無法享受如此開放的言論自由。
  開頭,導演庫隆尼使用了黑白畫面的方式,帶上濃厚的爵士風味,把過去五零年代的美國風情給記錄了下來。這種手法,也確實將當時麥卡錫的白色恐怖時期,真實的以紀錄片呈現。當時電視節目上的言論自由受限,電視公司無法真實地揭露政客陋習,也無法替人民發聲。但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記者艾德華‧蒙洛和他的節目製作人佛瑞德‧芬德利,帶領著公司上上下下的成員,大家團結一致,為共同理想奮鬥,為的是要給社會大眾一個最完整的真相。過程中,CBS團隊遇到了許多問題,像是最基本的廣告收入流失,艾德華與佛瑞德還得自掏腰包的製作節目。不僅如此,還得受軍方所施的壓力,在節目中揭發麥卡錫的罪行之後,對方陣營更是想盡辦法反攻。經過一連串的危機與衝突,最後終於成功揭穿了這些政客的真面目。
  這樣的電影,其實是在反應美國初期的獨立宣言,希望能以自身去對抗社會的不公義,在媒體被稱作社會亂源的這個年代,建造出一個完全自由的媒體第四權。所以這也是一部深具教育意義的電影,就像片中所說,電視如果只有娛樂效果,而缺少媒體的基本用心與認知,沒有負起教育民眾的功能,那麼它也不過是個有光纖和電路的盒子如此而已。這讓我們了解到,過去他們努力地創造媒體自由,我們應該是要更珍惜這樣的結果,而不是濫用大眾媒體,去報導誇張、聳動事件來增高收視率,讓社會大眾再一次對傳播媒體感到失望。唯有堅持自己的信念,努力的去實踐,我們也可以正面的影響這個世界。

FernandoK 提到...

961907 吳曜宇 961922 游高翔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講的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內,記者Edward R. Murrow與節目製作人Fred W. Friendly不畏強權,決心要抵抗參議員Joseph R. McCarthy的黑暗陰霾,揭發他以反共產黨主義為名,隨意栽贓指控的紅色恐怖,並剝奪人民言論自由的真相。


看到了喬治‧克隆尼以黑白片的形式呈現,一開始還有點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但看完整部片以後才知道以黑白片的方式,或許更能帶給觀眾深切的感受。在黑白世界中,除了將靜謐美感發揮到極致的攝影美學、玩弄抽象與寫實的手法、令人感到至身雲端的爵士樂、以及David Strathairn抽菸的高雅迷人身段外。我們了解到,在捍衛新聞與人民言論自由外,我們思考。當所有事情迎面而來時,我們首先該做的,應該是懷疑,而非深信不疑。因為,唯有如此才能確定,我們不是活在巨大的謊言鐵盒中。


現今看似自由的美國,沒有想到竟然也有類似戒嚴的時期。1950年代初,共產黨全面滲透、赤化世界的恐懼瀰漫美國社會,來自威斯康辛州的約瑟夫‧麥卡錫議員則利用機會隨意指控、誣陷,意圖將恐懼擴大。美國展開了一場對共產黨的獵女巫行動。當時不需確切證據,只憑抹黑與捕風捉影就足以讓人惹上牢獄之災。
此時整個社會就很類似民國初年戒嚴時期的氣氛,在誇大點甚至像明代的文字獄,不論何時何地,只要吐露了隻字片語都會有殺生之禍。在這美國言論自由遭受空前危機的時候,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記者艾德華‧蒙洛和他的節目製作人佛瑞德‧芬德利決心起身對抗撲天蓋地的麥卡席主義,並揭露他化身恐懼販子,剝削人民及言論自由的真相。而最後,在強大信念的堅持下,愛德華與佛瑞德成功扳倒麥卡錫議員-這個美國200年歷史上最具爭議的政治人物之一。也捍衛了曾經用鮮血、生命爭取來的自由。

在媒體發達的E世代,政客說的話能很輕易地傳達給民眾,而有時候我們也照單全收。如果說看這部片學到最重要的是什麼,或許就是不要輕易相信政客的話。大部分,政客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著想。


而看完整部片後不禁要思考,共產主義到底是好還是壞?在一般人的理解當中,「反對共產主義」似乎是所謂的民主自由國家的共識,然而共產主義的崛起還是有其特定時空背景下的必然,包括許多當時的知識份子,莫不對於共產主義有著一份理想與憧憬。因此全然否決共產主義存在的價值恐怕不是很正確。

但在片中處處可見的「麥卡錫主義」,正是對於這些親共或者與共產主義者有往來的藝術家、知識份子或電影、媒體工作者進行無限上綱的調查與打壓,到了近代,凡對於公開指控某人有親共而不忠於國家之行為,但卻無充份證據者,通稱此為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

在McCarthy的政治操弄之下,凡是批評、質疑他的,便被視為共產黨,因此創造出一種只有共產黨與非共產黨的二元社會。甚至連節目記者Edward都同樣被指控曾加入共產黨。相同地,另外一個節目的主持人,也被新聞評論者強烈抨擊為極左派人士;同樣的手法,在節目上McCarthy質疑Edward的「See It Now」節目,是否符合新聞媒體該有的中立、客觀上,也是一覽無遺。

電影的結尾,Edward與Fred成功地捍衛住新聞媒體 的自由,拉下了McCarthy扭曲事實、惡意中傷、與剝奪自由的的面具,為新聞媒體立下一個新的標杆。然,當多數人都了解到電影所說的,新聞自由如何重 要時,又有多少人思考過更後面的一層意義?重點在於,當我們接收到一段畫面與資訊時,應該要思考,而不是一味的接受。電影後半段,Fred也在床上與妻子 傾訴,「我常在想,如果我們現在所做的,不是正確的,怎麼辦?如果哪天我們發現,我們所致力維護的根本不值得,怎麼辦?」。當他如此自省時,我們是否也該思考,每天我們在電視、廣播、課本中所收到的訊息,是否真實、正確。

Lec Hsu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Lec Hsu 提到...

961931 郭世皓 961933 陳品光 961941 徐銘鴻

《晚安,祝你好運》是一部黑白的仿記錄片式電影。這部片搭配著爵士樂及黑白畫面,探討當時美國在赤化危機下,新聞及言論自由遭遇恐怖壓制的情境,藉由本片,我們更能撥開迷霧,了解到什麼是新聞媒體所應該要負起的責任。
影片敘述的是50年代初,共產黨全面滲透、赤化世界,遭共產黨侵入的恐懼瀰漫著整個美國社會,來自威斯康辛州的麥卡錫議員藉此隨意指控、誣陷對手和政治上不同陣營等和他立場不同的人們是共產黨員,個人言論及新聞自由對於遭貼上共產黨標籤感到空前未有的威脅,人人噤聲不語。然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記者艾德華‧蒙洛和他的節目製作人佛瑞德‧芬德利決心起身對抗麥卡錫主義,以節目揭露他化身恐懼販子,剝削人民及言論自由的真相。蒙洛在節目中永遠只有一號表情,一絲不茍、神情凝重地用拍時尚雜誌般的冷峻表情,手持香煙在節目中帶著觀眾去思考:麥卡錫作法合理嗎?民主的價值是什麼?新聞工作者、電視媒體的職責又是什麼。
  現今,媒體已是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的第四權,有效的傳達民眾的聲音,監督著政府的運作。政府機關如果有任何不當的行為,媒體就應該報導該不當行為,藉由廣播系統,讓人民可以了解,進而藉由社會輿論讓政府改變做法。就像水門案一樣,如果沒有華盛頓郵報的兩位記者,當時的尼克森就不可能會辭職下台。

  正如同片中講的一句話,“We will not walk in fear of one another.”,在強大信念的堅持下,最後愛德華與佛瑞德在一片風聲鶴唳中成功扳倒麥卡錫議員,宣揚了公平正義以及人皆生而平等的自由,。

  然而,現今的媒體已經改變了,為了收視率帶來的廣告收益,腥羶色的新聞成了最搶手的目標。有「無冕王」之稱的媒體,是否還是守著監督政府的第四權呢?抑或者媒體已經從人民的發聲管道變成娛樂人民的管道呢?
在過了將近60年後的今天,台灣的新聞媒體在如今的環境下看不到當年媒體人的風骨。也許可能在一百多台電視中卻找不到一個新聞人能有如此的道德與勇氣。台灣的媒體自由在亞洲名列前茅,我們也有得來不易的民主成果,但作為一個媒體人不應該為了利潤而犧牲自己的良心,反而更應該發揮媒體的第四權來監督、制衡社會上的不公,才不枉賦予新聞自由所帶來的權力。

Unknown 提到...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這部片的背景在1950年代,由於共產勢力介入,美國社會瀰漫在麥卡錫主義之下,新聞自由備受約束,有關政府高層的新聞皆被嚴格管控,播報不利當局的內容更會被威脅與壓迫。艾德華‧蒙洛是當時鮮少有勇氣對這種現象提出異議的人,他始終堅持自己的理念,不畏高層的反對與迫害,正面回擊麥卡錫議員對他的誣陷指控,在當時成為全美大眾的焦點,也受到許多人的支持。蒙洛爭取新聞自由的舉動更是深深影響了往後的社會大眾。

在1953年,蒙洛先生發起一種雙週制的電視節目,一系列關於名人的訪談─名為《Person to Person》。當時蒙洛可說幾乎是單槍匹馬地開創電視新聞與人際,他也在此節目為後人立下了標準及製作格式至今仍然被遵循。在蒙洛去世後,艾德華‧蒙洛公共外交中心設立於塔夫茨大學的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艾德華‧蒙洛的收藏和文件都放置在蒙洛紀念閱覽室中,成為一個特殊的研討會教室和會議室讓弗萊徹的學生活動。

出現於《See It Now》節目中的經典,"Good night and good luck"也曾被使用於多種場合之中,例如西班牙首相何塞路易斯羅德里格斯薩帕特羅在他2008年競選中就曾提及:”[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was a hymn to freedom of speech, a sensible denunciation to those who discredit and insult whoever doesn't think like them, have different beliefs, fight for freedom or report disloyalties, those who take in, those who feel, who believe and dream.”

艾德華‧蒙洛先生在其職業生涯中,廣播新聞仍然堪稱為其典範基石之一,被廣受推崇為”最偉大的新聞者”的崇高地位也不會因時間的久遠而有所改變。

艾德華‧蒙洛和他的節目製作人佛瑞德‧芬德利所追求的言論自由,在現今,已被大家認為理所當然,是公民權利的一部分,事實,也的確應該如此。但大家是否能想像,民國76年,台灣歷史性的一年,「解嚴令」宣布,自由的大門就此打開,當時的人民會有多麼高興。這被束縛已久的自由,這份得來不易的權力,激盪了多少人民的心。往後,政府慢慢推動開放政策, 越來越多平台出現,媒體種類及密度居全球之冠,台灣的民主進步,世界有目共睹。但激烈的競爭下,為了收視率,媒體的專業度開始有了變化。內容充滿腥羶色,為求聳動吸引客源;取材不講求真實性,只要人民或官員發聲夠有料,便能成為新聞;報導方向更因參雜政治立場,而選擇忽略事情客觀性。自由的意涵已經被扭曲,這種民主,是當初人民所想要爭取的嗎?

做為一個媒體,需要足夠的正義感及道德感,而身為閱聽人,也要具備思考與辨別的能力。希望,台灣媒體、觀眾及政府能正視此問題,如此,更進步、更有內涵的自由才能被實現!

鄭伃君 提到...

  961919 黃媛鈺 961934 洪健淇 961936 鄭伃君
  在「晚安,祝你好運」中的五零年代,美國仇共情節高漲,運用此情事的參議員麥卡錫宣稱持有美國境內的共產份子名單,在麥卡錫的主導之下,美國展開了一連串對共產黨的獵殺行動,不需要經由確切的證據,只要憑著抹黑與捕風捉影便可以將人定罪。
  這樣子的情節,彷彿就是美國版的文革,但是跟中國的文革相較之下,美國人並非無知,只是缺乏與龐大勢力對抗的勇氣,而政客從分化的手段中獲得了至高的權力,進而侵害了人民的自由與人權時,擁有第四權的媒體,記者艾德華蒙洛和節目製作人佛瑞德芬德利為首的節目團隊記者六位,決心挺身而出對抗適時的執行了監督對抗腐敗權力的職責,這群以新聞自由、以人身自由為使命的新聞工作者,不畏強權,以公道公正的方式在電視機前呈現政客醜態 呈現社會真理,啟發了人民的理性思維 而不被善於謊言的政客所使弄深怕被扣上與共產黨勾結的黑帽。最後揭穿麥卡錫制造恐怖的卑劣行徑。他們在人身和工作可能遭受迫害下,成功的扳倒麥卡錫,宣揚了公義與自由。
  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主角們對於強大勢力的不屈不饒,在現實的台灣社會,政治間的亂象應該藉由第四權來制衡,但目前的新聞媒體絕大多數染有偏頗的政治色彩,當一次又一次的選舉語言挑撥分化著社會,人民被政客的花言巧語給矇蔽,因為顏色的分化而仇視著不同立場的對方,是否也能有新聞媒體能夠鼓起勇氣讓他們的道德感現身,將全力的濫用與腐敗呈現在觀眾面前,為這個社會伸張公理與正義,還給人民一個媒體公正的生活呢?
  這部電影跟水門案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講到媒體的第四權,兩個都是運用第四權恰當的例子,揭發政府官員不當的行為,也不斷的點出媒體對於國家與社會改變的重要性,當真實與個人危險相衝突的時候,該怎樣取捨,這些值得台灣的媒體學習。媒體的影響力無遠弗屆,它可以教人為善、啟迪人心,但前提是” humans are determined to use it towards those ends”,作為新聞媒體從業員,如果太快就忘了理想、忘了堅持,太快就陷入了政府軍工娛樂結構的腐化並視若無睹,那麼媒體將是惡魔,「第四權」也只是個令人感到羞恥的封號罷了
  究竟第四權所掌握的權力該怎麼樣去平衡,他們握有的權力大,也較容易主導人民的想法,所以身為第四權應該要當做標竿,報導不能偏頗,應該要公正且確實,這樣才會成為一個有公信力的媒體。這樣的精神,不論是在哪個國家,都是必要存在的。

didiao 提到...

961906陳惠珊961930曾奕蓉961939陳冠茵 961942莊佳倫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電影心得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這部片用黑白影像的手法,讓1950年代的社會顯得更加真實。以下我們針對新聞自由、麥卡錫主義與白色恐怖提出我們的看法:
‧捍衛新聞自由
1950年代,麥卡錫利用美國人仇共的現象來剷除異己。不是「共產黨」就是「非共產黨」的言論,造成了社會動盪不安,媒體卻成為麥卡錫達成效果的間接推手。媒體的力量有多大?他可以讓人從一個在家中悠閒看報的人也可能瞬間變成階下囚。但也因為有愛德華‧蒙洛與他的節目工作團隊這種人,不畏與當道主義相抗衡的後果,挺身而出,揭露出一切不合理的行為,讓麥卡錫這個國會寵兒頓入冷宮。
台灣早期戒嚴,新聞媒體也同樣遭受打壓,在當時的新聞並無所謂的自由,且媒體建置營運的資金來自政府,故當時的新聞無不被政治黑手所控制。然而早年在台灣也有許多的新聞自由鬥士,像是鄭南榕就是非常有名的例子。
他畢生為了台灣的言論自由而不惜與思想封閉的政府對抗,創辦了許多的雜誌刊物,大肆倡導言論自由的可貴,培植人民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民國78年即被政府已涉嫌叛亂之罪名收押,他公開宣稱:「國民黨只能抓到我的屍體,不能抓到我的人。」,於是在自囚的第七十一天自焚。
鄭南榕為台灣言論自由的先驅之一,若沒有這些人的衝撞,今日的台灣哪有言論自由可言。然而這一切看似美好的開始,卻也由於媒體民營、集團化而走向另一種毀滅,過度的新聞自由變成了沒有紀律,新聞廣告化、廣告新聞化,各種行銷手段漸漸侵略的新聞神聖的殿堂。
在現在的社會中,媒體的放縱與狗仔的騷擾、對於公眾人物的報導,以及言論和評論。一切在現今媒體中都是不被打壓的,但在1950年代,這些卻是必須花更多力量去追求的。我們必須知道媒體擁有的空見是前人努力來的,並且是很重要的。如何學習公平、公正、客觀的角度呈現給大眾,是現今媒體應該著重的焦點。
‧麥卡錫主義
麥卡錫主義透過媒體強烈播送,將恐懼一波波的往外推送,人人都擔心成為下一個受害者的社會現象,這對號稱自由、平等先驅的美國而言,是何等的諷刺。台灣早年的戒嚴,為了禁止人民的新聞、言論自由制定許多法令。不當的言論、集會、看不同立場得報紙,都可能被視為叛亂份子。瀰蓋漫天謊言的社會何其混亂?還好有一群人願意堅持自己的職業道德。不畏懼危機與後果,只為呈現最真實的一切給大眾,當人們自迷霧中看清真相後,又能珍惜多久這種得來不易的成果?時間幾年之後的台灣社會,麥卡錫主義用不同的方式出現。「愛台灣」這句話,在我們的國家時常淪為政客競選時相互批鬥的口號,也用這句話操控的選民的情緒。同樣的手法,在不同時代還是可見。
‧白色恐怖
麥卡錫主義造成美國社會的白色恐怖,人民禁聲不敢參加集會,這與台灣早年的戒嚴時期頗為相像。利用媒體操控人民的思想,在威權的時代下,我們有著犯罪的合法政府,人們無從申訴還要恐懼隨時因為一件小事而被判罪。
因為有愛德華‧蒙洛這類人的存在,我們有了現在的媒體自由環境,我們更要好好珍惜,不該過度的濫用,造成社會大眾的困擾。

Unknown 提到...

961905黃莞婷 961937葉承蓁 962714謝旻芳 963010徐思婷

電影的拍攝手法近似於紀錄片並選擇以黑白畫面作為呈現,畢竟,它也確實是個嚴肅的題材,所以我多少覺得電影的教化意義稍重。但它就是在傳遞一種民主意識,一種公民概念,強調人們追求自由公理的道德勇氣。

來自威斯康辛州的麥卡錫是一位操守低劣的參議員,他操弄議題,分化美國,凡是在檯面上下反抗他的人都會被他指控為"共產黨同路人"而當時的社會歷史情境正值民主與共產勢力的緊繃時期,政府、人民以及媒體都對於共產黨相當敏感,這樣的環境氛圍也就養成了麥卡錫這樣投機的政客。

政客從分化的手段中獲得了至高的權力,進而侵害了人民的自由與人權時擁有第四權的媒體,適時的執行了監督對抗腐敗權力的職責,這群以新聞自由 以人身自由為使命的新聞工作者 不畏強權。以公道公正的方式在電視機前呈現政客醜態,呈現社會真理,啟發了人民的理性思維,而不被善於謊言的政客所使弄。

於是,我們這才撥雲見日,了解到媒體存在的真正意義它不是為了娛樂麻痺愚化人民而誕生,而是為了落實民主,啟迪民智,它不該被任何外力所操控,因為媒體所捍衛的是在政府之上,是人類百年來所追求所依歸的民主自由。

因此在當時社會一片反共的情緒下,面對政府、軍方的多方施壓下,一名主播由於支持蒙洛被報紙社論批為不客觀、有偏見因而自殺身亡。我認為作為新聞人須在紛亂的訊息符號中,理清頭緒,並且鼓起勇氣作對的事,的確充滿矛盾與掙扎。對於他仍能秉持媒體人揭發真相的責任與道德,堅持新聞自由與作對的事,而不向現實主流低頭,他的風骨值得我欽佩。

對比台灣白色恐怖&麥卡錫主義
「白色恐怖」是台灣擁有政權的統治者,運用直接的暴力手段,針對反抗現有體制的革命或革新勢力,所進行的超制度的摧毀行為,例如通過了〈懲治叛亂條例〉以及〈動員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縱容情治單位機關網羅所有人民的政治活動…等。而相較於美國,自一九四九年便刮起了美國版的白色恐怖。美總統發佈「忠誠調查法令」。經過文官委員會調查建檔的範圍達三百萬人。經聯邦調查局成案者一萬四千件。因「忠誠」問題被逐者兩百多名,遭強迫辭職者兩千名。調查範圍擴及當年全國就職人口中的五分之一。其中「希斯間諜案」定讞,麥卡鍚委員會成立。白色肅清風暴籠罩政界、報界、甚至藝術界。多名著名人士遭迫害。

在我看完「晚安祝你好運」時,故事的主軸新聞自由,在政治的壓迫下變得異常難得,人民有話不能說,只能任憑政治人物宰割,但新聞替大眾發聲,讓大家的話傳達給上層或大眾,讓我感受到新聞的重要,更讓我了解到輿論的力量非常強大。

謝皮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謝皮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謝皮 提到...

961927 吳宛恬 961932 謝萍 961935 紀懿珉 9631 劉柏君

  看完《晚安,祝你好運》這部片後,讓我們對於所謂的新聞自由有很不一樣的看法。新聞自由並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而是前人經過許多慘痛經驗,爾後努力去爭取而來,像是片中所述說的麥卡錫主義曾經壟罩全美國,而台灣也曾經歷白色恐怖的年代。在當時麥卡錫主義那猶如恐怖統治的時代,只要家族裡有其中一位成員與共產國家可能扯上微乎其微的關係,好比就只是看個報紙或看本書,那你的工作就有可能不保,更可能因此被貼上標籤或送去坐牢,連中央情報局內部情報員也難逃被清算調查的可能。理念不同的左派人士遭慘烈批評攻擊,而人民的隱私及言論都須時時被調查與監視,思想的開放與人民的自由權利都蕩然無存。而在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立法院為了防止中國共產黨在台灣從事顛覆活動,並嚇阻台灣人民反抗政府,通過了懲治叛亂條例跟檢肅匪諜條例,擴充了解釋犯罪的構成要件,縱容情治單位機關網羅所有人民的政治活動,全面控制人民的、政治、經濟、社會、甚至文化及精神生活的內涵。言論上有批評國民黨,批評蔣介石、組織團體、言論反對國民黨、或者通信、會議這樣都不行,都被認為叛亂團體。對思想言論自由有十分嚴格的管制,這是戒嚴時代的台灣。而案件中有很多為冤案,但這些政治受難者,不僅要坐牢好幾年,幸運的出獄後,仍然洗不掉政治犯的身分,戶籍、證件、證書在當時全部都被加註叛亂這兩個字。人民的人身自由被完全剝奪,更遑論媒體的新聞自由。
  
因此進而出現了像是美國CBS主播艾德華‧蒙洛等一群新聞工作者,不畏政治壓迫、美國空軍約談、黑函攻擊、被廣告贊助商要求更換節目內容。為了捍衛新聞自由與正義的使命,揭露參議員麥卡錫賣恐怖言論本質的真相,試著讓每個角落的民眾清楚了解麥卡錫主義帶來的影響,以及對美國民主自由的危害。而台灣也有主旨以臺灣民眾為主體的《人民導報》,其辦報精神為督促政府「洞悉民意、認識民情、知所採擇、知所改革」,並以「報導民間不受注意的反應與要求」為最高辦報目的。《人民導報》雖因批評及報導內容觸及了國民政府統治威信,被臺灣政府官方以「思想反動言論荒謬詆毀政府煽動暴亂之主要力量」為由,遭臺北綏靖司令部查封停刊,但同時亦因真實報導臺灣戰後初期社會之政經混亂深受肯定。
   
翻開歷史,各國都曾壟罩在像是麥卡錫主義或白色恐怖的恐懼之中,此時,根本無新聞自由可言,但因前人發起各式各樣的活動去努力爭取及改革,因而有了現在如此自由的媒體環境,但媒體卻似乎有濫用新聞自由的嫌疑,如何追求新聞的真正價值,進而去捍衛新聞自由不被外在壓力或環境所影響,堅持報導最具正確性及真實性的新聞,或許是現在新聞工作者對大的目標。

周怡君 提到...

961910 周怡君 961911 劉杏真 961924 林奕緯 961928 劉靜璞

在晚安,祝你好運這部影片中,麥卡錫事件宛如台灣的白色恐怖,新聞媒體的自由是為民喉舌的管道,在當時的社會卻不見這種蹤跡,人心惶惶卻沒有人敢站出來發聲,只要曾經跟共產黨的歷史有相關的背景、人、事、時、地、物,都被迫接受不公的審判。
反觀現在的美國,多元自由的風氣,似乎很難想像五零年代麥卡錫主義對美國的侵襲,其實這段麥卡錫浪潮並非已全然消失,現有階段覺得是自由的狀態,其實對下一個自由階段的來臨來說都是不自由的存在。
新聞自由是媒體發展當中最重要的一環,言論的自由的重要性除了為基層人民發聲,還有弱勢的群題、不公正的聲音都等著去發掘。
現在台灣的新聞自由跟其他國家相比是比較自由的,但不免讓我們擔心是否是『真正』的自由呢?記者們雖有採訪的自由,但是所寫出來的新聞或是報導的真實性以及品質的專業與否是有待商榷的。特別是媒體要如何贏得公眾信任,不負民眾所託,仍然是需要加把勁。
如果說,人們自由程度的認知,有很大部份的原因是取決於個人經濟能力、思想能力的強弱程度的話,那台灣人在自由程度的認知上,與當初日治時期的專制統治比較起來的確大幅成長了許多,但是,太過自由的風氣,對每個人就是好的嗎?新聞傳播媒體自認為自由多元的狀態,對於閱聽人來說,有時候不過是看著一群擁有操控媒體力量並且懂得媒體運作的惡魔在台前將社會的每一個醜陋面孔公諸於世罷了!
一般民主社會儘管有充分的新聞自由,然而最主要的制衡管道還是法律規範。我們應該講求媒介組織與媒介成員的自我節制,像是強調新聞道德、自律,自組評議組織,或者是經由專業的教育訓練,推動媒介內部的社會化工作。然而社會中廣大的閱聽人如何組織起來,進行公眾控制,則是最最重要的制衡方式。
台灣的新聞記者,不應該再對閱聽人投下一顆顆疲勞轟炸的炸彈,對於社會事件的報導,應該採取客觀的態度,不應該是以讓大家看好戲的心態在報導或評論社會現況,新聞媒體的使命感,應該要讓社會大眾在了解社會現況的同時,也得到教育意義的啟發。
在這部影片當中愛德華捍衛了人民該有的權利雖然過程當中,面對了公司同儕、老闆的不信任、和質疑,但是他對言論自由無謂的精神,讓我很震撼,要有多麼堅持的信念才可以這樣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台灣要更好,新聞媒體一定要達到專業要求,提升品質。目前台灣的一般媒體只追求表面、淺碟化的新聞,並未能為閱聽大眾分析新聞事件或擔任過濾和守門員角色,我覺得台灣媒體應該回頭審視自己所擁有的新聞自由是否符合新聞專業?每一位記者也應捫心自問:現在所做的報導是否與當初進入新聞圈的初衷相符合呢?

Lion 提到...

s962727 陳威宇

《晚安,祝你好運》是由喬治.克龍尼自導自演的電影,他所描述的是一群勇敢的新聞記者為了新聞自由而奮鬥的故事。他以紀錄片的方式拍攝並選擇以黑白畫面作為呈現,讓這部影片顯得更真實,彷彿就在事件發生的1950年代一般。

一開始,來自威斯康辛州的參議員麥卡錫,藉由一種近似文字獄的手段來屏除異己,凡是反抗他的人都會被他指控為"共產黨同路人",彷彿就像美國版的白色恐怖。

然而,有一群人決定站出來捍衛社會正義與輿論自由,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記者艾德華‧蒙洛和他的節目製作人佛瑞德‧芬德不畏當時的強權和各界媒體的評論,勇敢的站出來在製作一系列電視節目來大聲批判麥卡錫的行為,雖然在過程中他們遭遇了許多困難與阻礙,但他們最終還是贏得勝利,將麥卡錫的惡行公諸於世也讓他受到懲罰,並捍衛了新聞與言論的自由。

看過影片之後,我覺得在一個言論自由受限,且政治敏感的時代,能有這樣勇氣能站出來式非常直得佩服的。當時人民有話說不得,只能任憑政治人物操弄,但這一群有道德與膽識的媒體人藉由電視節目替大眾發聲,將大家心裡的話傳達給政府高層與社會大眾,並讓那些為非作歹的人受到懲罰,這也讓我了解到新聞的重要性與影響力,更讓我體會到輿論的必要性,雖然他們不一定是最正確、最公正,但最起碼他們能將他們的想法和資訊傳達給大眾,讓我們了解到一些爭議人物與事件的來龍去脈,而不是以訛傳訛、道聽塗說,有他們的存在,社會才會慢慢的檢討與改進。

LANDRIVER 提到...

961903 張欣傑 961914 梁博崴 961929 鄧去非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講述知名新聞主播Edward R. Murrow與CBS節目團隊在五零年代對抗參議員Joseph McCarthy的故事。McCarthy是共和黨籍的參議員,是美國政治史上最惡名昭彰的政客之一,美國人厭惡他的程度甚至比捲入水門案的總統狄克森有過之而無不及。
五零年代初期McCarthy藉著自己的影響力,只要政治不正確就會被扣上間諜的帽子,成為所謂的顛覆份子。McCarthy表面上打著愛國主義的旗號,實質上卻透過這類非理性的毀滅手法成就自己的政治野心。所謂的McCarthyism(麥卡錫主義)不但未替國家安全帶來任何幫助,在McCarthy的煽動言論籠罩下,多數人擔心被冠上”通匪”名號,只好忍氣吞聲尋求自保,正義與理性顯得搖搖欲墜。

如此晦暗的時期,Edward R. Murrow與節目製作人Fred Friendly卻用他們的勇氣與固執,對抗著來自軍隊、政府與電視台高層的壓力。透過See It Now這個新聞節目,他們逐漸揭露了McCarthy言行的矛盾之處,使他的野心無所遁形,社會輿論也終能抬頭。1954年十二月,參議院以壓倒性的票數譴責了McCarthy的行為有違參議院傳統。時隔三年,因為長期酗酒與食用嗎啡,McCarthy死於肝炎。
電影由一場舉行於1959年,旨在表彰Edward R. Murrow的餐會談起,透過倒敘的手法帶領觀眾回到了CBS的攝影棚。Clooney採用黑白底片拍攝,使Good Night, and Good Luck有著類紀錄片的質地。為了緩和片子裡隨時潛在的緊張氛圍,Clooney還利用爵士女伶Dianne Reeves擔任過場間的潤飾角色,那悠揚的樂聲確實達到了替影片減壓的效果。

本片採取了黑白片的放映方式,除了恰巧可反映當時黑白電視的時代,亦加強了此故事的「歷史性」,另外也使得整個戲劇的基調顯得更為肅穆。整齣戲中不乏看到一群人手上拿著煙,整個空間呈現煙霧瀰漫之感,這可不是在打香菸廣告,而是一種非常強烈的視覺符號。對於吸煙人士的心理層面而言,香菸分別代表著以下這幾種不同的訊息:解除沈悶、抒解壓力、安定神經、提神…等特質,而在本劇中的大量使用之下,於是促成了一種具有「嚴肅、壓力、不安、萎糜」的空間特質,故使得本劇塑造了一個能讓觀眾信服的景觀,也增加了故事情節的可信度。

影片裡的主角艾德華蒙洛擁有獨特的領袖氣質,他學識淵博、從容大度,更敢於在一片風聲鶴唳中挑戰政府的惡勢力,讓人由衷感到敬佩。然而真正感動我的是,整個CBS上至老闆、下至員工,大家團結一致,為共同理想奮鬥的勇氣。善的力量是人類對抗一切罪惡的寶貴資產,但一個人的能力有限,不管艾德華再怎麼正義凜然,如果沒有團隊的支持,終究是孤掌難鳴。於是我們看見,製作人佛瑞德即使面對軍方的施壓、得罪廣告客戶,仍舊給予最大的支援,他與艾德華甚至還得自掏腰包來墊付流失的廣告收入;記者們則努力認真的跑新聞,好做出最詳實的報導。至於大老闆,因為得面臨實質的經營壓力,所以有衝突在所難免,不過他的態度已屬放任,況且在最後關頭還是選擇了與團隊站在同一陣線。這是很重要的,畢竟沒有最高層的承諾,做下屬的再怎麼厲害也有志難伸。

這部電影所傳達的信念其實很接近美國立國初期的獨立宣言,對抗社會的不公義,為真正的民主自由奮戰不懈,而不是後來淪於過度天真、過度理想化的美國夢。說誇張一些,就是因為有像艾德華蒙洛這樣的一群人在,美國才得以保持不敗的民主神話,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最原始的美國精神,屹立不搖,宛如自由女神。

因為電影美學的運用成功,即使不很了解美國的歷史,本片也不會令人覺得煩悶,當然,如果有做點功課再去看電影,會更容易樂在其中。其實我覺得【晚安,祝你好運】很適合拿來當作教材,不管是內容、表現手法以及音樂性都具有相當可觀的價值。如同電影中所提到的,電視不是只有娛樂消遣的功能,它可以用來教育民眾,如果沒有了媒體的用心與認知,電視不過是個有聲音光影的箱子罷了。電影也是一樣的,對於社會,它可以有更多正面的影響。